{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您的位置:灵宝市 > 灵宝招聘 > 洮砚 >

洮砚

老坑洮砚

编辑

老坑洮砚是以老坑石为材料创作的洮砚。

老坑石是中国三大石质名砚特有的石品,为石质名砚中最为稀有、昂贵的石品。

中国三大石质名砚为洮砚、端砚、歙砚,老坑石是其成为“三大”的根本原因,且各有特色,齐名多年。

中文名

老坑洮砚

老坑洮砚是以老坑石为材料创作的洮砚。

老坑石是中国三大石质名砚特有的石品,为石质名砚中最为稀有、昂贵的石品。

中国三大石质名砚为洮砚、端砚、歙砚,老坑石是其成为“三大”的根本原因,且各有特色,齐名多年。

洮砚

编辑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中文名

洮砚

外文名

Taoinkslab

别名

洮河绿石砚

类型

传统名砚

目录

1老坑洮砚

2洮砚价值

3稀缺性

4升值空间

5使用对比

6文人点评

7发展历史

8产地

9矿石特点

10雕刻工艺

11品质

12开发保护

老坑洮砚

编辑

万龙《文殊菩萨》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硬度在莫氏3.1左右,最适宜研磨,颗粒直径0.01mm以下,发墨快而颗粒细,密度在3.05左右,储墨久,容易清洗不渗墨。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绿漪石、鹦哥绿、鸊鷉血,市场储量依然不足2%,下发好和稀有是洮砚位列四大名砚的根本,尤其是在端砚、歙砚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砚”更是备受追捧。

洮砚价值

编辑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稀缺性

编辑

洮砚(比端、歙更稀有)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年)就已断采,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可见洮砚老坑发墨不弱于端砚老坑(即下岩),但采集难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难获取。

郭培元《论洮砚》:“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才不良也,诚为憾事”。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歙,但自宋之后老坑石逐渐绝迹,得之不易。

升值空间

编辑

1、稀少。   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比玉的形成要多几亿年。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

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2、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3、市场供应紧缺。   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

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使用对比

编辑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发墨

端砚

2.9

弱于洮、歙

强于洮、歙

洮砚

3.1

强于端,弱于歙

强于歙,弱于端

歙砚

4

强于端、洮

弱于端、洮

注: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文人点评

编辑

北宋·赵希鹄

《乐尊开窟》

《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今有绿石名为洮者,多是澧石之表,或长沙山谷石,澧石润而光,不受墨,堪作砥砺耳。”

北宋·苏东坡

《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

北宋·晁补之

《赠戴嗣良》长诗:“东坡喜为出好砺,洮鸭绿石如坚铜。”“从公请砺归作砚,闻公尝谏求边功。”

北宋·黄庭坚

《豫章黄先生文集》有诗云:“久闻岷石(或作岷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以团茶、洮河绿石砚赠无咎、文潜》:“张文潜,赠君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请书元祐开皇极,第八思齐访落诗。”

《以古诗谢王仲至惠洮河砺石、黄玉印材》:“洮砺发剑贯虹日,印章不琢色烝粟。(或作蒸粟)磨砻顽顿印此心,佳人诗赠意坚密。佳人鬓雕文字工,藏书万卷胸次同。日临天闲豢真龙,新诗得意挟雷风。我贫无句当二物,看公倒海取明月。”

北宋·晁说之

《晁以道砚铭》:“惟矩也有隅,惟深也有潴,策勋于文书。惟重也不反侧,惟温也文明之泽,君子以媲德。西在临洮,其所从来远矣!毁璞而求之,成圆器者鲜矣!藏器待时,勿急勿迟,勿抵勿坠,勿盗勿诲。”

北宋·张孝祥

《李周翰所藏洮石铭》:“出河西之结录,(疑为绿),荐中洲之隐君,盖未始用吾力也,不必发于硎,若夫抵节砺行,不见其颖,则所以表一世而无群者耶。”

北宋·张耒

《以黄鲁直惠洮河绿石,作米壶砚诗》:“洮河之石利剑矛,磨刀日解十二牛。千年虎地困沙砾,一日见宝来中州。黄子文章妙天下,独驾八马森幢旒。平生笔墨万金值,奇谋利翰盈箧收。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抱持投我弃不惜,副以请诗帛加璧。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

北宋·米芾

《砚史》:“通远军觅石砚,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久则水波间有墨点,土人谓之‘湔墨’(湔作溅)。有紫石,甚奇妙,而考者与墨斗,而漫其者渗墨。无光其中者甚佳,在洮河绿石上,自朝庭开熙河始为中国有。赤紫石色玫玉,为砚发墨过于绿者,而不匀净又有墨者,戎人以砺刀,而铁色光肥,亦可做砚而坚不发墨。”

北宋·晁无咎

《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河石贵双赵璧,汉水鸭头如此色。赠酬不鄙亦及我,刻画无盐誉顷国。”铭曰:“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南宋·洪咨夔

《洗砚诗》:

自洗洮州绿,闲题柿叶红。

一尘空水月,百念老霜风。

钝菊凄犹蕾,颠桃艳己丛。

干流千万变,谁实主鸿濛。

南宋·陆游

《剑南诗稿》中有诗句云:“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诗后原注曰:“张季良寄洮砚,何元立寄蜀纸”。

南宋·范大成

《石湖嘲峡石》诗中有句云:“端溪紫琳腴,洮河绿沉色。”

金代·雷渊

《洮石砚诗》:缇囊深复有沧州,文石春融翠欲流。退笔成邱竟何益,乘时直欲利吴钩。[注]作者雷渊,字希颜,金代浑源人,官至翰林修撰。缇,桔红色。

金代·元好问

《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砚》: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鸊鹈能莹刀。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玄云肤寸天下偏,璧水直上文星高。辞翰今谁江夏笔!三钱无用试鸡毛。题下原注曰:“砚有铭云:‘王将军为国开临洮,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砚作璧水样。”

金代·冯延登

《洮石砚》: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

发展历史

编辑

洮砚历史悠久,在宋初就闻名于世,历代作为贡品而显赫于当时宫庭或权贵之书房中。金朝诗人元好问就曾有诗曰:“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继之宋时大书法家黄山谷又对洮硕有“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的评价,益发验证了洮砚的优异,苏轼的《洮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的题记,更加赞誉洮砚的肤理缜润,色泽雅丽;元明的以后的赞誉更是连声不辍,而且日本昭科14年出版的《书苑》封面上就连刊有“宋洮河绿石大砚”的原物照片,又说明洮砚在国外的影响之深,至今仍在我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国作为珍品使用或馈赠。年,香港回归之际,巨型砚

《九九归一》由甘肃省政府赠予香港特区政府。

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将近千年,矿区的所有权在历史上屡易其主。唐代成名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这是对洮砚最早的记载。唐代石制名砚的发展迎来了成熟期,端砚、歙砚、洮砚与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也开源于此时,使得大唐成为石质制砚开始一统天下的标志性时代,洮砚、端砚、歙砚逐渐取代各类材质的名砚,至今不可撼动。

宋代盛名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王昭于征战中在洮河边,被宋神宗任以秦风路经略使司,收复河陇,筑古渭堡为通远军。王昭于应朝中恩旨,选用当地特产洮砚作为皇宫贡品,并赠予各大文豪,立即被苏轼、黄庭坚、陆游、张耒一般文士所赏识,倍受宠爱。洮砚身价一哄而起,珍贵无比。

苏轼作词《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有诗云:“久闻岷石(或作岷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陆游《剑南诗稿》中有诗句云:“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

张耒《以黄鲁直惠洮河绿石,作米壶砚诗》:“洮河之石利剑矛,磨刀日解十二牛。千年虎地困沙砾,一日见宝来中州。黄子文章妙天下,独驾八马森幢旒。平生笔墨万金值,奇谋利翰盈箧收。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抱持投我弃不惜,副以请诗帛加璧。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

元代断续

金大定十四年起(南宋淳熙二二年、西夏乾硝五年、公元年),洮州地盘分别为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所有。部落间轮番作战,早复晚失。老噢什地区(今洮砚)名义上同时受赵土司(当时已降金)、金熙河路、西夏国河湟诸路管辖,但因地处偏隅,谁也不管。洮砚矿区的真正主宰、所有者仍是当地部落的小首领。此阶段战事纷沓,交易经营渠道又梗塞不通,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制砚业几乎陷于中断、停顿的状态。金朝诗人元好问诗曰:“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雷渊《洮石砚诗》曰:缇囊深复有沧州,文石春融翠欲流。退笔成邱竟何益,乘时直欲利吴钩。冯延登作诗《洮石砚》: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可见当时虽行业断续不整,但文人藏家对洮砚的追捧、渴望更加迫切。

明清盛况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洮州资堡部落首领昝南秀节投诚内附,总兵李文忠申报朝庭,赐昝南秀节洮州千户所世袭百户。于原番部十八族中实授百户辖民统之,老噢什附近居民中也有部分属民,洮砚石料矿也即为其开采、制造贡品而效力了。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调京晋见,被赐姓杨名洪,自此称卓尼土司为杨土司、亦称卓尼所有辖区的所有百姓为杨家百姓、洮砚石料自此即为“杨家洮砚”了。

历代杨土司深知洮砚的珍贵,对矿区开始严加管理,规定:凡采石者必须以土司衙门的尕书(相当于今之介绍信)为执照,知会驻纳儿村的老噢什旗总管,再由总管通知达窝村的采石工去采石。绝不允许其它人无照采石。达窝村民除担负采石任务外,同时负有监视、保护石窟的职责,经常派出专人守护,“但闻窃石之声,即纠合村民,前往制止,丝毫不予通融”。

为了加强对矿区的管理和保护,防止当地村民和外来人等的非法采石,土司和当地的头目除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外,还通过寺院等宗教机构,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来束缚人们。他们在洞窟门边的石岩上凿一块极大的喇嘛爷神碑。购石者必须在采石前向“喇嘛爷”献上一只绵羊,并在碑前祈祷祭祀后,才能进洞采石。否则,据说不仅采不出好石,而且还要遭到不幸,当地还要遭受冰雹之灾。对这些迷信观念,谁也不敢贸然去作试验,民们深信不疑,不仅自身不敢丝毫触犯,并且严格制外人,不得擅自行事,有违神明。土司的这一措施,适应当时、当地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虽带有一定的欺骗色彩,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管理方式。在此阶段内,洮砚石料的滥采乱掘现象得到了控制。

石料得到规范管理的同时,洮砚制作、贸易也迎来空前盛况,洮州、卓尼、岷州(今岷县)、狄道(今临洮)、巩昌(今陇西)、河州(今临夏)、兰州分布着繁多的雕刻工人和贸易往来。

民国衰落

民国后期,朝政腐败,横征暴敛,更加战事不断,烽烟四起。土司为了八面应付,谁也不敢得罪,只有加重对其属民的盘剥和榨取。作为贡物的洮砚,年贡数猛增。石料需求、开采量也相应增大,对矿区的管理逐渐趋于混乱,采掘全以眼前利益为准,杀鸡取蛋,资源浪费严重。很多中、下品石料得不到综合利用,全被弃掷、风化。数眼优质矿石洞窟被毁坏、坍塌而不能采石。洞窟、岩坑无长远规划,仅容单人爬出爬进,更谈不上什么安全支护设施了。整个矿带,在十数年间被凿剥得坑坑洼洼、疮痍满目。

解放后兴起

建国初期,这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洮砚矿区随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而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石料亦由集体采取,作为集体的一项副业收入而出售经营,矿区管理又逐渐趋于稳定,混乱局面也予以扭转。一九五八年初,“引洮上山”工程动工,整天炮火连天,土石飞扬。沿工程渠线的山坡村寨多被土石掩埋,无人再顾及洮砚石料的存亡了。喇嘛崖也被当时“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势所摄服,乖乖让人腰斩了自己,就连历来让人顶礼膜拜的“喇嘛爷”神碑也被炸得不知去向。原有的采石洞窟被碎石流砂淹埋。在近乎两年半的日月里,人们一方面被当时的狂热气氛所陶醉,忘乎了洮砚;另一方而被引洮工程的炮火所阻隔,断了流通渠道。致使洮砚石料的开掘和雕琢几乎中断。

一九六零年初,引洮工程在严酷的自然灾害面前被迫半途下马。当人们从狂热中醒来后,面临的是生存的威胁和挑战。生存欲望驱使砚乡的人们在令人头晕目眩的喇嘛崖畔,重新踩出了一条比以往更危险、更崎岖的小路。在半崖的流砂、滚石中,又凿出了几个仅容人身躯爬行的缝,在这些毫不惹人注目的洞穴中,重新采取出了稀世珍宝——洮砚石料。

洮砚石料采集的艰难迫使洮砚事业的发展在往后的几十年中风雨飘摇。期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热爱洮砚的雕刻师,为洮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但由于喇嘛崖、水泉湾一带石材已无法人力获取,致使很多喇嘛崖、水泉湾一带之外劣质石材涌出市场,对洮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

年,国家正式收回洮砚劣质石材的矿产——岷县禾驮乡、西江一带,以及唯一一处洮砚顶级石材的矿产——卓尼县喇嘛崖、水泉湾一带,并通过国家招拍挂公开招拍,停止开采岷县石材、让洮砚劣质石材得到流通的遏制,并科学开采卓尼县喇嘛崖一代顶级石材。

随着华夏文明创新区落户甘肃,洮砚的精品化也随之被多次提及。

年,万龙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创立品牌“老坑洮砚”,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始洮砚文化产业品牌化运营。

“老坑洮砚”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化发展项目。洮砚和敦煌是甘肃两张最具代表的名片,由老坑洮砚品牌雕刻大师创作的“洮砚上的敦煌”系列作品敦煌菩萨砚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产地

编辑

洮砚产地在历代曾隶属于陇西、巩昌、狄道、临洮、岷州、会川、洮州等处分别辖,又因行政建置废设无常,以致洮砚石料产地众说纷纭。历代关于洮砚产地不同说法,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产陇西之说:秦汉时砚材产地属凉州刺史部,属陇西郡所辖,后代修陇西之方志者,以此为据,断言“洮砚出陇西”。隋唐时,此地隶属于陇右道,再者明清时洮州隶属于巩昌府辖 ,巩昌府治在陇西,因有是说。此谓以府治称产地,犹今之称“洮石产于甘南”者。

洮砚产地洮河峡谷

产陕西之说:明初至清雍正时期,洮州卫属于陕西都司统辖。明、清间修史编志者,均以陕西统称,以省级都司治地称产地,犹今之称“洮石产于甘肃”者。

产狄道(今临洮)之说:秦汉以来,洮砚产地属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地。唐末,此地被吐蕃占踞。宋代文人对洮砚产地的史料记载均以此为据:“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而今天的临洮县古为狄道县。《狄道府志》里也有“洮砚产狄道”的记载,其原因一据史料古今地名混淆;二据产地附近的藏巴哇等地曾一度隶属于狄道府所辖。另一原因是建立在“产陇西”基础上的,秦汉以来的陇西郡治所曾屡设于狄道。

产河州(今临夏)之说。原因有二:一是洮砚产地曾经一度属河州镇统辖。其二是河州也是洮砚产品的贸易市场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产洮州(今临潭)说:卓尼虽久为土司统治,但仍有洮州、临潭县的行政建置称之。加之历史上最初的临潭县治所在即今卓尼县境内的洮水南岸。整个明清时期,卓尼又归洮州辖属。所以,历史上洮砚的产地宣称为“洮州”。

产岷州(今岷县)之说:其原因有三:一是砚石产地石门峡口,历史上长期为岷州所辖(现今的卓尼所长期受辖于洮州;二是岷州城有许多砚工,常从产地购石,于城内刻砚,且洮砚贡品也多出自岷州工匠之手;三是岷州离产地较近,贸易流通渠道畅通,是洮砚产品、石料的三大集散地(河州、洮州、岷州)之一。同治之乱,大多洮州工匠逃到岷州城避难,久而久之,岷州便成为洮砚的生产中心。

实际产地:洮砚石材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北境内洮砚乡的喇嘛崖、水泉湾一带,自古便有藏王故里——洮砚之乡之说。历来因区域管辖的划分,导致说法甚多。但实际产地仅此一处,从未变更。

岷县地处洮砚乡上游,洮砚石材矿矿体延伸到岷县,颜色有些许相近,但石材品质和卓尼县喇嘛崖、水泉湾一代相去甚远,手感粗糙无光泽,严格来说并不适合做砚台,只因现代人磨墨较少,故对其石质要求不够苛刻。岷县石材储量较大,品质较差,几百元的洮砚随处可见。而喇嘛崖、水泉湾一带矿产资源历经千年的开采,已几近枯竭,加之引洮工程对坑口的淹没,人力已无法进行开采,资源的稀有也导致得一方老坑石洮砚已非易事。

矿石特点

编辑

洮河绿石[1]开采雕刻始于唐而盛于宋。砚石主要产于卓尼县东北境内洮砚乡的喇嘛崖。该地居民系唐宋兴起的青唐吐蕃驻防于洮州东部董戬后裔留居老奥什和藏巴森石雕艺术哇等部落。宋初归属会川赵土司,元代为铁州,属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管辖。自明代始属卓尼杨土司领地。

吐蕃东迁之前,卓尼地区本为羌、氐游牧之地,属洮州辖地,秦汉时洮州为临洮县地,属陇西郡,三国初雍州地,晋时为吐谷浑地,北周始置洮州,唐天宝时改属临洮郡辖地,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吐蕃之地。

1、矿石形成及特点

砚石质地之所以极佳,是天然形成的矿石。据地质专家测定,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

岩石结构细密,滋润滑腻,颗粒细,粒径为0.01毫米以下,密度为3.04/厘米左右。并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磨墨快而细腻发光。岩石经长期浸润水份充足,细腻光滑,呵之出水,砚堂盛水久存不干。故享有虽酷暑而倾墨不干之盛誉。其硬度适中,为摩氏三度,质硬而不脆,磨抹久经耐用。

其色泽美观典雅。颜色有翠绿、赤紫、暗红、黑等十多种,其色泽之美居诸砚之首。北宋著名词人张文潜在答谢黄廷坚赠他洮砚诗中赞美道:“明窗拭墨吐秀润,端溪歙砚无比色。”又北宋诗人晁无咎赞美砚石贵和氏壁:“洮河石贵双照壁,汉水鸭头无此色。”大自然中那鲜翠欲滴的绿色展现出一派盎然欣茂的勃勃生机,鸭头上的“鸭绿色”令人眼明心亮怡悦欣喜,绿色是洮石的代表色,洮石不仅色秀而且拥有圭璋之质。

洮石不但色泽美观,而且天然形成的石纹图案更显神韵。有的如惊涛骇浪,有的如平水微波,有的如云、气、点等多种自然图案,充分地显示出动感。

洮石性能卓越优良。石之美决定了砚之奇,洮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笔,发墨快而不损笔,储墨久而味不腐,用之挥撒得心应手。当代国画大师黄胄赞曰:“万古洮石,磨墨为宝。昔日珍品,今日更好。”

2、矿石开采

洮砚矿石的开采和管理权,自唐以来几经更迭。宋神宗熙宁六年(),王韶平熙河,洮河东岸归属宋朝。会川土司赵阿哥昌率原乌斯藏旧部归附朝廷。附宗后皇帝御赐国姓赵,并封赐统领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藏族部落。阿哥昌其貌甚伟,勇猛过人,金贞友年间(—),因功授熙河节度使。金灭后,随元太子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遣兵西征,中统元年(),任叠州安抚使。八十岁卒于官,后代为世袭土司。宋元时洮砚的开采权归赵土司管,开掘石料少,生产砚台相应很少,砚台主要为土司官场应筹馈赠礼品。元代战乱不止,基本停止生产。金、元时每年只生产百台砚。

洮砚矿石开采

明代,砚石的开掘管理权归属洮州卓尼杨土司。土司始祖噶·益西达吉系吐蕃聂赤赞布后裔,赤热巴巾赞布的大臣,后定居四川松藩。其后裔的兄弟二人,明永乐时率领其部迁居卓尼。至旺秀时,皇帝赐姓“杨”,名为“洪”,从此噶氏家族改姓为杨。

明永乐二年(),原洮州十八部落和老奥什部落归属卓尼杨土司。随之喇嘛崖砚石开采权归属杨土司。土司衙门对石料开采管理极严,不让滥采乱掘,规定专人开采,开掘者必须持执照,极大地保护了石料资源。

到了清代,自同治之乱起二十年间,屡遭战乱,石料产地农民离乡背井,逃往陇南各地避难。砚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至后来返乡时,砚雕艺人因病等原因减员到十不存一。砚工子弟们只好以掘石向附近地区出售维持生活。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需求量增加。至民国二十五年前后,年生产量达到近千方。由于大量乱采,导致管理制度哄乱,石料资源大量浪费。

石料开掘极其艰辛,历代石工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砚石矿藏于喇嘛崖山洞中,其中耸崎于洮河之滨,三面环水,水流汹涌奔腾,海拔高度米,高寒缺氧,常人难以涉足,从悬崖壁进入山洞,雨季河水涨至洞口。石工们用油灯或烛光照明进洞,弯腰弓背支起护架,除此无其他防护设备。然后用钢钎铁锤采掘,采到一块石料绝非易事。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其著《洞天清录》中叙述道:“除端歙二砚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至,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之难得。

解放后,当地政府对洮砚生产较重视。矿石开采权由集体所有。年,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开办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当地组织砚工设立了加工点。于是大力开采矿石,结果人为造成大量石料被损坏。文革期间,停止生产。

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洮砚生产迅速恢复崛起。生产队伍逐渐庞大,新一代砚工的兴起,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洮砚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据统计,仅年,洮砚地区开采石料约50吨,仅收入约5万元。

雕刻工艺

编辑

《水月观音》

砚雕与玉雕一样,是一种艰苦细致的技术工作,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历代砚雕技工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他们把精美的作品奉献给世人,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洮石以优良多彩的石质,精美的雕刻工艺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砚雕业如枯木逢春。国家大力抢救培植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洮石资源。精美典雅,风格独异的洮砚多次在全国地方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全国文房四宝展览会等展销中名震群芳,洮河名俏神州。当代著名诗词大师赵朴初先生曾对这颗重放异彩的砚林明珠倾情盛赞:“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

藏族雕刻艺人经长期不断地创作实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砚雕中,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艺术图案。

石雕一般以砚雕为主,兼雕立体山水人物、香庐等物。一台砚从设计至雕琢完工,倾注了砚工艺人的心血。工序很复杂:首先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以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的精雕细刻。砚台由墨池、水池和盖三大部分构成。除了使用价值外,也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章法布局,产生科学自然的艺术美方面。砚工对砚盖的款式极为重视。盖面有名家诗词或题及落款,或是雕龙凤等。字体不拘一格,有楷、草、行、隶、篆,包括上、下、边款。装饰是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图案和文组成。目的突出主题图案,其次是搭配密切协调。雕刻素材内容广泛,包括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等。雕刻技术和使用法吸收了玉雕、牙雕、砖雕、木雕等技法。浮雕和透雕是基本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隆起的物体,刀法由浅到深逐步进行,是物体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进行镂空雕,形成强烈的真实和整体感。

采用图案有汉、藏民间流行的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一般有龙凤图、宗教饰物图、谐音寓意图。如二龙戏珠、龙凤朝阳、八吉祥、佛八宝、福寿延年、福荣有余、四君子、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大闹天空、文成公主、亭台楼阁等。传统图案倍受国内外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喜爱。

品质

编辑

洮砚石质细润坚实,泼墨如油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有“鸭头绿”、“柳叶青”、“鸊鹈血”等名贵品种,绿色中含有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云水;不但有其美妙,而且含有云霞风漪,下墨既快又省。洮砚湿润,所以呵气或珠,籍以墨既可书写,将磨好的墨贮于砚中,经月不涸,又不变质。这种砚石带有黄标的更为名贵,故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之赞,宋书法家米芾著《砚史》云:“通远军,(古称陇西郡,洮河流域归此)石砚,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洮砚石之上品,扣之有清越铿亮之声,着水磨墨,相恋不舍,但觉细腻,不闻磨声。作为砚石,肌理细润而坚密可谓之“道德高尚”,发墨快而不损笔毫可谓“才能出众”;滋津润朗贮墨不干可谓“品格高雅”;绿质黄章,色泽雅丽可谓之“容貌灵秀”。因此,洮砚在砚林中可谓“德、才、品、貌”四绝,无与伦比。

开发保护

编辑

洮砚以贮墨其中,经夜不渗不干,发墨如油,滑不拒墨等特色有别其他三砚,面世后文人墨客争相求购,名噪一时,宋代名士黄庭坚曾以“洮州绿不含风漪,能淬锋利如锥”对洮砚推崇备至。历代以来,尽管生产洮砚的石料主要来源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岩层之中,山崖险峻、道路崎岖,三面环水,水流湍急,开采难度十分巨大,但开采洮砚石料的工作从未停止,并挖掘出许多的稀世珍品。

但是,近几年来,由东岸喇嘛崖采出的洮砚的石料越来越少,且石料品质也大不如前。一位在当地干了三十年的采石工告诉记者,他们的矿洞已由以前的六七十米挖到了一百多米,但依然没有较好的石料。如今,在喇嘛崖,很多的矿洞因为无石不得不宣告废弃。

另外一个名叫水泉湾的重要石料开采点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曾经世代以采石为生的当地人现在只有守望着空荡的大山。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藏身于深层的洮砚石料的存量最多不超过二十吨,石材开发已近极至。

与此同时,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引洮工程的核心项目——九甸峡水库也已开始兴,这一带的石料产地将全部葬身水海[1]。届时洮砚也将彻底失去生存之源。据当地相关部门政府介绍,为保护洮河石,他们正在和负责九甸峡工程的公司商议,计划出台具体的保护方案。

[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9)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name="refIndex_1_"style="color:rgb(,,);width:15px;height:14px;overflow:hidden;display:inline-block;margin-right:4px;float:left;margin-top:3px;background:url("   洮砚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不仅在古代是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在如今更是珍贵的收藏品,古玩库存中的奇葩,洮砚之名饮誉海内外。

  1.洮河砚具有其他砚材不可比拟的特征。洮砚脉矿主产于洮河东岸喇嘛崖、水泉湾一带,很多地方还处在原始森林状态,其矿石成型于4亿年前。区域内植被覆盖,小溪、河流、山泉到处皆是。脉矿经年被水浸泡,受湿润之气滋养。因此,洮河砚石的独特特征是其他砚石所不具备的:

  其一,色泽雅丽。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还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红色者可与辉绿石媲美。

  其二,莹润细腻。洮河砚材水份充沛,手感滑腻,虽经酷暑而墨不干。

  其三,结构紧密。洮砚砚材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颗粒与粉尘粒径分界点为0.07毫米,所以洮砚颗粒比一般粉尘还细小。

  其四,硬度适中。洮砚砚材硬度为摩氏3.5—4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适合雕琢。

 2.洮砚还以精美的雕刻工艺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赏。洮砚的雕刻工艺,融合了洮砚石石料的特质,和砚雕艺人心血,是一项十分复杂,极其精细、艰苦细致。

  设计。洮砚砚雕要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雕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地进行精雕细刻。洮砚除了使用价值外,也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章法布局,产生艺术美。

砚雕手法。洮砚砚雕使用的雕刻手法主要是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透雕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技艺。大部分洮砚采用镂空透雕,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具有独特风格,尤其砚面透雕,砚底及砚盖采用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雕刻作品,更为人们所喜爱。洮砚千年的雕刻历史,将使洮砚艺术更加璀璨光辉。

  砚雕素材。洮砚砚雕的雕刻素材内容广泛,包括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等。图案有汉、藏民间流行的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

  3.洮砚名贵之处还在于其石质。洮砚石质细润坚实,泼墨如油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其绿色的石质是洮砚最独特之处,使洮砚有“砚出异域,众生梦幻”之美誉,洮砚展现出色如翠玉的艺术特点,堪称是文房瑰宝。宋书法家米芾著《砚史》云:“通远军,(古称陇西郡,洮河流域归此)石砚,石理涩可砺刃,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

  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古人曾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的赞咏。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

近年来,洮砚的制作中,使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完美巧妙的结合,相继开发了洮砚石料的骨灰盒、眼镜盒、象棋、酒具等生活用品,使古老的洮砚雕刻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当代名家赵朴初先生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著。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露震大千”。看来洮河绿石砚,毕竟是久负盛名之物,理应得到古今文人的赞誉题咏,从而声腾中外。如此,想不盛名亦难矣。

一方洮砚,写下一笔甘南

洮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洮砚石色碧绿,晶莹如玉,质坚而细,叩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量久而不干涸,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之佳礼,古玩收藏之奇葩。最好的洮砚石料当属“老坑石”,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又是“鸭头绿”,它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现今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如鹦哥绿、绿漪石等,市场储量也不足2%,所以,洮砚因石材稀缺而愈加珍贵。洮砚雕刻采用汉、藏民间流行的传统图案或现代图案,同时砚上盖有名家诗词或题签落款,楷、行、草、隶、篆,字体不拘一格,文雅古朴,装饰性强。

洮砚

洮砚,全称洮河石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石料主要产于洮河流域的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喇嘛崖底,因此地历史上属洮州管辖,石料又濒临洮水,因此得名。

洮砚简介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产于甘南藏族治州卓尼县。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老坑洮砚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硬度在莫氏3.1左右,最适宜研磨,颗粒直径0.01mm以下,发墨快而颗粒细,密度在3.05左右,储墨久,容易清洗不渗墨。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绿漪石、鹦哥绿、鸊鷉血,市场储量依然不足2%,下发好和稀有是洮砚位列四大名砚的根本,尤其是在端砚、歙砚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老坑洮砚”更是备受追捧。

洮砚价值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发展历史

一般认为,洮砚始于唐朝而盛于宋代。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洮砚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汉朝,且洮石最开始做磨刀石之用,后才做砚材。即使是在洮砚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磨刀石仍是十分广泛。

洮砚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洮砚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与岷县、临潭县交界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洮砚因洮河而得名,又称洮河砚,又因洮石多为绿色,故也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绿漪石砚。

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洮砚的特征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洮砚脉矿主产于洮河东岸喇嘛崖、水泉湾一带,很多地方还处在原始森林状态,其矿石成型于4亿年前。区域内植被覆盖,小溪、河流、山泉到处皆是。脉矿经年被水浸泡,受湿润之气滋养。因此,洮河砚石的独特特征是其他砚石所不具备的:

其一,色泽雅丽。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等色相。还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红色者可与辉绿石媲美。

其二,莹润细腻。洮河砚材水份充沛,手感滑腻,虽经酷暑而墨不干。

其三,结构紧密。洮砚砚材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颗粒与粉尘粒径分界点为0.07毫米,所以洮砚颗粒比一般粉尘还细小。

其四,硬度适中。洮砚砚材硬度为摩氏3.5—4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适合雕琢。

洮砚的石质

洮砚石质细润坚实,泼墨如油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其绿色的石质是洮砚最独特之处,使洮砚有“砚出异域,众生梦幻”之美誉,洮砚展现出色如翠玉的艺术特点,堪称是文房瑰宝。

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

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古人曾有“洮砚贵如何,黄标带绿波”的赞咏。

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

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

制作工艺

洮砚是精致文雅,古香古色,独具一格的工艺品。洮砚的制作要经过下料、制坯、石刻等工序,所使用的工具有刀、锯、锤、铲、錾、铁笔、水沙等。

洮砚制作技艺在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精美的雕刻工艺,融合了洮砚石石料的特质,和砚雕艺人心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

砚雕工艺极其精细、艰苦细致,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历代砚雕技艺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

洮砚砚雕要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要雕刻的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地进行精雕细刻。

洮砚砚雕使用的雕刻手法主要是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浮雕是在平面上雕隆起的物体,刀法由浅到深逐步进行,使物体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

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这是洮砚雕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技艺。透雕图案的真实感、立体感很强,富有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加使用价值。

洮河砚的雕刻还采用线雕和圆雕等,洮砚所雕图案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大部分洮砚采用镂空透雕,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具有独特风格,尤其砚面透雕,砚底及砚盖采用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雕刻作品,更为人们所喜爱。

洮河砚有着独特的形制,即大部分砚台采用砚堂带盖的形式(即双砚)。其用处在于如果研磨后的墨汁暂时不用,不会因为水分的挥发而使墨汁变稠,不爽笔,同时又可防止砚台较长时间不使用时落入灰尘,既存墨又保护砚堂。

砚盖的制作工艺非常精致、考究,要求合口必须严实无缝,上下左右不松动。砚台带盖,以取同一块石料为贵,底、盖同一石色、石纹尤为难得,称其为原石,也叫子母石。

带盖洮砚从结构上来说分为三大部分:墨池,水池和图案雕刻等,有的墨池内有隆起的研墨台,与墨池合称为砚堂,也就是砚盖覆盖的部分。

无盖单砚主要有图案雕刻部分和墨池部分,其雕刻塑造的主体主要是图案造型部分。

最传统的图案造型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龙凤图案,多为镂空悬雕,或二龙戏珠,或龙凤朝阳等等,此外,普通的图案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等。

洮砚的造型非常独特,其形状主要有:几何形,是依据一定的尺寸比例人为制成的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菱形等;随意形,是依据原石形状,经过雕琢而基本保持原石的形状;天然形,是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形状,四周不作一刀雕琢,保留原石的大体形状。

各种图案形,不论拟人状物、比鸟喻兽、类山临楼,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传承人

李茂棣,又名金疙瘩,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峡地村。

自幼师承父业,习学刻砚,十几岁时就能独立制作出相当考究的砚台,在当地民间砚工中颇有名气。

李茂棣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刀法粗犷豪放,在当代中老年砚工中有自己独特的刻砚风格,自成一家。

无论是传统的雕刻技法,还是现代新图案的雕刻,技法娴熟,工艺精湛,尤其是对自然造型的砚石,能自行创意、设计、发挥和制作。

作品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活灵活现,形象逼真,件件珍品。

老坑洮砚原来这么珍贵,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在甘肃!

笔、墨、纸、砚是古代的文房四宝,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标识。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好的文房用具即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读书品质的象征!用毛笔书写,是中国人特有的书写习惯!客观来说毛笔是古代书写工具中最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是最具收藏价值的文房用具,是历来大家们最喜收藏的物品!在古代如果一个读书人没有一台好砚,那就会被人瞧不起的!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端砚产于广东,歙砚产于安徽,澄泥砚产于山西,洮砚产于甘肃,其中端砚、歙砚、洮砚是石砚!

在四大名砚中产于西北的只有洮砚,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关于洮砚的产地因历代管辖区域的变更导致说法甚多。但实际产地其实一直没有变更,洮砚石材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北境内洮砚乡的喇嘛崖、水泉湾一带,自古便有藏王故里——洮砚之乡之说。

从砚台的实用功能来说,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砚材的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砚台。

由于洮砚产地在古代处于不稳定地区,所以其开采和产量一直不稳定,很多时候处于段采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洮砚才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如今在很多重大场合被当做重要的国礼赠送,年,香港回归之际,巨型砚《九九归一》由甘肃省政府赠予香港特区政府。洮砚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在我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国作为珍品使用或馈赠。洮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它是甘肃的一张文化名片!

如何分辨喇嘛崖,水泉湾及其它洮砚?

超友一般接触的最多的是砚板和成砚的图片,这使得通过石膘,断茬,石色判断坑口可行性不大,那么通过石纹判断成了砚友最主要的选择。

现在说一下不同坑口的石纹。

喇嘛崖坑料石纹丰富多彩,水泉湾老坑石纹也很丰富多样,其它坑口也有很多种类。先看一下在某种坑口具有唯一性的石纹。

先看喇嘛崖中层的

这种带有象是小揩毛笔随意勾画的断续的不是很直的细线的纹路,加上伴有的水波一样的较宽的波浪纹,往往带有铜钉的是喇嘛崖中层仅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纹路。

喇嘛崖中层的纹路

喇嘛崖中层料多带黑色杂线。很少有白筋。

这种带白水纹的几乎只有喇嘛崖上层有,特点是纹路色差大,浅色部分近白色。

水泉湾料多带云纹,其中有一种鹊桥纹的,别的地方暂无发现。是典型纹路。

再看一下共有纹路。喇嘛崖上层有带这种大浪花纹的,水泉湾也有。喇嘛崖中层我没有见过!1图为喇嘛崖上层坑料。2,3图为水泉湾坑料

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三块。上面是喇嘛崖上层,中间是喇嘛崖中层。第三图是一个既有中层特征石纹,又有共有石纹的中层料。

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两块。下图是喇嘛崖中层

下图右边是中层,中间是上层!

有一种直线水纹在喇嘛上层和水泉湾老坑都有。但是也能看到,水泉老坑的纹路色差小,这种纹大多在喇嘛崖上层,水泉老坑很少。大的是水泉湾老坑,小的是喇嘛崖上层。(这两种料都极好)。

另外必须说一下无纹的纯色石,纯色石在所有坑口都有,凭图片很难辨别。

而云纹石大都出现在水泉湾及其它坑口,喇嘛崖很少见到云纹。下图为水泉湾老坑料

看一下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的纹。

墨溅石有大的黑色点状纹。大小不一,一般有指甲盖大小。

也有人说喇嘛崖曾出过带蓝色点的石头,很少,就在很小范围内出过,此后就没有了。我没有见到过。

霜干(双杆)石的纹。也有纯色,带云纹和水纹的,它的纹与喇嘛崖料不同,有许多是沙质。

砚面纹路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也和石料的切向有关,切向与石纹平行则砚面显示纯色,或者雾气纹,切向与石纹小角度交叉则砚面显示云纹,宽水纹,切向与石纹大角度交叉则砚面显示细水纹.但要注意此现象只出现在带直线细水纹料里,纹路很宽的料无论切向如何都不会显示细水纹。

附一方由于切面与石纹平行而显示纯色,和云纹的喇嘛崖中层料

总结纹路特征,有的几乎只在某种坑口出现(注意;单独说纹型没有一种绝对百分之百只在某一坑口出现的),或者主要在某种坑口出现,而有的是某些坑口共有。有的,比如说云纹,无纹石则在任何坑口都有。

所以辨认坑口要全面分析,一类标准并无把握。

虽然图片不能完全反映石头情况,但比起没有网络图片的时代,对超友认识了解洮砚绝对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年前有个砚商用霜杆紫石充端砚的事估计不会再发生了。对洮砚从无接触的朋友,如果看此图文大概也会知道喇嘛崖砚石大体的情况。至少不会在兰州市的洮砚市场买个岷县的阴阳石当做喇嘛崖的坑料。(兰州洮砚市场中的有些人曾指着岷县的阴阳石告诉我“老坑”)。

洮砚之乡,感受卓尼的精雕细琢

卓尼“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海内外,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并称中国三大名砚。它出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雕刻洮砚的匠人工艺精湛,雕刻的图案精美典雅,种类繁多。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收藏的珍品,文人墨客喜爱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品。

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宋代书法大师黄庭坚称赞:“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洮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这些文学大师以他们的诗词歌赋赞颂了洮砚。我们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文采,但是我们可以动动我们的手指将这片简文转发出去,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甘南人民了解它们,而且要让甘肃了解它们,更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认知它们,了解它们。

坚似青铜润如玉---洮砚

“笔墨纸砚”早已远离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但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热的兴起,砚台从文房四宝变身为收藏品,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更是备受藏家热捧,加上资源稀缺,洮砚过去十年间升值几十倍乃至数百倍,成交价格不断刷新,堪称现实版“疯狂的石头”,收藏前景极其可观。

洮砚与端砚、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南部岷县和卓尼交界的洮河峡谷中。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年)就已断采,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如今,洮河绿石矿藏量经千年开采,本已稀少,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物以稀为贵”,市面上洮砚的价格要比其他几种名砚高一些,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洮砚的收藏价值远高于其使用价值。

洮砚历史悠久,在宋初就闻名于世,历代作为贡品而显赫于当时宫庭或权贵之书房中。如今,洮砚作为名贵的收藏品,因其存世珍罕,经济价值不菲等因素而深得藏友们青睐,是藏友们哄抢收藏之佳品。

洮砚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创新,会更加符合艺术的审美理念。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砚刻艺人的整体素质将会提高,砚刻艺术也会融合于雕塑艺术,在造型及刻工上也会更加精致。目前洮砚艺术已有形体变形这一艺术现象,这说明砚刻与现代艺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砚刻这枝古老的工艺之花,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甘肃,有一种砚台叫洮砚…

甘肃洮砚,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石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及山西澄泥砚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

年轻的洮砚艺术家李江平做客甘肃之声《新闻故事》,讲述他与洮砚的故事。

李江平,年出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现任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院长。

李江平自幼受家族洮砚文化艺术熏陶,嗜好洮砚艺术创作。擅长人物花鸟山水以及洮砚的设计雕刻。他的洮砚作品在洮砚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是洮砚界最年轻的创作国宝级珍品洮砚的姣姣者。作品多次在国内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高等奖项。他的巨砚作品“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12汶川地震纪念砚”无偿敬赠予中央档案馆并永久收藏。“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纪念汶川地震姊妹砚”也无尝捐赠国家,交由四川省博物院永久收藏。作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祖国繁荣砚”被兰州市委、市政府永久收藏。年李江平又创作了“鼎盛千秋”巨砚和“神舟风彩”巨砚。年他的作品被兰州军区外事办做为国礼赠送于泰国、缅甸的首相收藏。

年李江平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甘肃省全省农民工明星”;年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被中国社会组织评为4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年10月又被兰州市城关就业服务局授予“兰州城关区创业孵化基地”。年6月李江平被授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

李江平部分作品:

↓巨砚作品“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12汶川地震纪念砚”无偿赠予中央档案馆收藏。

纪念5.12特大地震巨型洮砚局部

该砚石质为唐代老坑瓜皮黄,长厘米,宽92厘米,重约公斤,整体采用镂空高浮雕、线雕、悬雕法,砚盖设计为爱心中国,心形正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周边雕刻了抗震救灾感人瞬间的多个优秀人物形象:有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深入险境慰问伤员;有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正在抢运物资的人民空军;有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奋力抢险救灾的身影;有楼房、学校的残垣断壁,裂开的路面,压在废墟里呼救的群众等等,艺术的再现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巨型洮砚周边雕刻了多个栩栩如生的抗震救灾感人瞬间

↓李江平向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介绍卓尼洮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尼洮砚传承人李江平洮砚作品欣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卓尼洮砚传承人

李江平洮砚作品欣赏

李江平,艺名洮河水。年出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砚雕师从爷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洮砚技艺传承人李茂棣和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爱军先生,书法和绘画师从著名书画家马西园先生和兰大书法研究所所长李恒滨教授及西北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史忠平老师。

现为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院长(原甘肃卓尼李氏洮砚研究会会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卓尼洮砚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甘肃省副高级洮砚制作艺术师、甘肃省属社会组织评估专家组成员、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局工艺品雕刻工培训老师、甘肃省农民工明星(省政府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作品欣赏

关于洮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老坑洮砚成立于年7月,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品牌化运营的洮砚品牌,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华夏文明创新区(甘肃)重点文化项目。

一个洮砚传承人的追梦路

洮砚传承人

李江平

他是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没有的追求和梦想;他学历不高,但做着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工作;他年龄不大,但从事艺术创造生涯已久,并且作品数量惊人,获奖无数;他虽然只拥有一项爱好与技艺,但却拥有众多的头衔和称号。他是谁呢?他就是我省洮砚第五代传承人—李江平。

年出生于我省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的李江平,自幼受家族洮砚文化艺术熏陶,爱好洮砚艺术创作。现在是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李江平从9岁起,就开始接触洮砚制作。现在已经从事这一行业21个年头了。11岁那年,李江平独立雕刻的一方“枯木逢春”洮砚被一位兰州的书画家看中,当即以元成交,这给了李江平极大的鼓励,热爱制作砚台的他也暗下决心要以此为职业,继承和发扬洮砚文化。

洮砚乡制砚世家李江平(左)、甘肃经济广播记者常慧敏(右)

李江平擅长人物花鸟山水类砚的设计雕刻、中国画的创作和书法。他的洮砚作品在砚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是洮砚界最年轻创作国宝级珍品洮砚的姣姣者,曾被多家制砚企业聘为艺术指导。李江平和他的团队不仅给石头赋予独特的魅力,而且把独特的艺术思维与每一块石头的灵性融为一体,不断赋予洮砚以中华文化的神韵。

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欣赏

澄泥砚

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中国四大名砚台.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在中国砚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颜色为珍品。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多为题铭珍藏。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东泗水、山西新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花开富贵』介绍:石色绿而偏黄.砚雕牡丹,旁栖凤凰,刻工精细

洮砚

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卓尼、岷县等县洮河沿岸,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特点是石质碧绿,整洁如玉,条纹似云彩,贮墨不变质,十多天不干涸。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歙砚

歙(shè)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砚石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婺源古属歙州,故名。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不但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之特点,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气研墨,发墨不损笔毫”的长处。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并且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为中国文房至宝。

鼎湖山水砚澄泥砚分辨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台好坏技巧!

德视宝-06-22

我认为砚台的好坏取决于雕刻水平的高低,花纹的繁复、镂空的图案能体现出匠师的雕刻水平。很多砚台上都有屹立在云间的松柏,引颈高歌的仙鹤,张牙舞爪的蟠龙,旁边还刻着一首诗,非常有气派。

砚主要是古人书写字画时用于乘墨汁和调整笔型,作为古代文人书桌上的必备品,砚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对事物的遐想,形式多样,制作精美。作为当今拍卖和收藏界的宠儿,如果是材质佳、流传有序的古砚,可能价值连城。

鉴别古砚首先要了解中国砚台发展的历史,我国最著名的四种砚台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这四种砚台因为材质、品像出众,是历代文人书桌的首选,所以购买时特别要注意流传有序。

(上图为端砚)

(上图为龛砚)

(上图为洮砚)

(上图为澄泥砚)

如果无法通过传承有序的方式判断古砚,则需要通过品、工、质、铭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鉴别,首先是品、工,古人制作砚台都是人工雕刻,当时砚本身是一件非常风雅的物品,外型美观大方,而现代的砚台都是机器压制,人工雕刻痕迹就成为砚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质,以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为例,

端砚之石是三四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泥质变质岩。它含软的泥和硬的硅,砚石刚中带柔。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购买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些纹理、斑点是瑕疵,这些都是端砚的特点。

铭,指砚的雕刻者在砚的某个部位题诗或作句,如果砚身没有落款或名讳,诗句、作句的书法优劣或者文笔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古砚的价值。

此外,四大名砚中除澄泥砚尚能批量生产外,其余三种砚因为原材料枯竭,产量已经非常少,如果你对制作古砚的原材料了解充分,遇到这三种砚不妨买下来,目前古砚的升值潜力相当可观。对于有意进行古砚收藏的玩家,专家特别提醒,古人判断砚台好坏主要是依据使用的舒适度,所以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耿介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zp/2228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