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苹果
苹果的发展为振兴灵宝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享受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幸福生活时,灵宝人民不会忘记把苹果引种到灵宝并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李工生,也不会忘记他那充满强烈的致富梦想的预言——“早种早富,晚种晚富,不种不富”。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秦岭最东端,黄河拐弯处,被称为“河南的西大门”。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该市地处全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是河南省发展优质林果业的主阵地,也是西北黄土高原优质苹果产业带的东缘。这一带气候比内陆高原湿润,海拔处于米至米的位置,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世界苹果生长最适宜区,故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和“苹果之乡”的美誉。当地的灵宝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成功核准注册“灵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灵宝的“苹果之父”
在灵宝城西国道南边,矗立着一座雕像——一位老人神态安详,目光坚毅,深情地凝望着脚下的这片热土。雕像下面刻着三个大字:李工生。李工生,原名李来功,字广庭,号荣耀,年生,灵宝市焦村镇人,是灵宝苹果种植业的奠基者。李工生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中。年,李工生毕业于北平高等筹边学堂蒙文系,同年,他与满族姑娘、清室后裔英宝珠结婚。年,李工生在北京参加筹建香山慈幼院,从事教育工作。后来,李工生还与妻子一起到太原、大同等地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年,生来兴趣广泛、敢于大胆尝试的李工生首次从山东省引进国光、红星等良种苹果树苗并在灵宝焦村边栽植成功,开创了灵宝栽种苹果的先河。苹果栽种的成功,让李工生成为灵宝乃至三门峡栽植苹果第一人,因此,灵宝市人民亲切地将李工生称为灵宝的“苹果之父”。为纪念他为灵宝苹果发展做出的贡献,当地政府在他的家乡焦村镇焦村村为他修建了这座雕像。年,李工生首次从山东把苹果引种到灵宝,开创了灵宝栽种苹果的先河。实际上,李工生先是倡导新文化,后又回到焦村家中挖窑洞,购置织布机准备发展纺织业,不料连绵的秋雨将窑洞冲塌,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辗转到了年,他从青岛和烟台引进了“国光”“红星”等优质苹果树苗多株,栽植在祖上的6亩地里,开始种植苹果。因为果树苗幼小,不能立即成果,加之李工生没有别的收入,只好将果园委托他人照看,自己出外到官场任职。其间,他曾多次回乡,在果园里养蜂、养兔,还培植过蘑菇等,但因多方原因均未成功。后来,妻子英宝珠因长期劳累过度病逝,这对李工生的打击相当大。加之他对当时的政界腐败深恶痛绝,于年辞官回乡。由于李工生的果园是托人代管,代管的人不懂技术,导致大部分果树死去,剩余小部分已经挂果了。回乡后,他便下决心扩大栽种面积,还将在外地谋生的两个儿子也叫回来,协助果园管理。青岛、烟台的土质与丘陵地带差别很大,李工生一方面托人购买有关果树栽培、剪枝、病虫防治等书籍,一边探索试验土壤对果树的作用。他还与北平、郑州的园艺试验场、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河南大学农艺系、西北农学院园艺系的专家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功试种出除虫菊,为防治果树的病虫害积累了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李工生积累了一整套苹果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土窑洞储藏技术经验,国内很多苹果种植的同行和销售客商慕名而来,到灵宝向他学习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大家纷纷称赞李工生为中国的“苹果大王”。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灵宝苹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兴利裕民,造福一方”,这是李工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实现“实业富民”的主张,李工生将自己培育的苹果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附近数十个村庄。当时,许多人对苹果产业不了解,加之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栽种和管理,因此不感兴趣。李工生就利用庙会、集日进行宣传,并将种苹果的好处、管理办法等用顺口溜的形式向前来赶会、赶集的农民们宣传,让他们免费品尝自己收获的苹果。有一次,他居然把当时极为罕见的喷雾器带着,现场为大家操作表演,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由此带动了周围一些农民的积极性。就这样,李工生成功引进苹果,并在探索中掌握了丘陵地带的苹果管理技术,但为了节俭,李工生穿粗衣、吃粗饭,与园工们一起干农活儿。遇到断炊,只好将枯死的果树挖出来,劈成柴让人挑到市面上卖掉,换回下锅之米。尽管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李工生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苹果事业,乐观地对待眼前的一切。他曾告诉身边的园工和儿孙:“将来社会发展好了,这些苹果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灵宝除粮食、棉花之外的又一大经济支柱。”当时,苹果稀缺,价格昂贵,当地老百姓吃不起。他还尝试利用当地窑洞贮藏苹果。他号召亲戚、邻居栽种苹果,并说:“早种早富,晚种晚富,不种不富。”当时栽苹果的地方有尹庄镇的岳渡村、涧西区的西华村和城关镇的五龙村等,都是他亲戚所在的几个村。后来,灵宝苹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发展到了亩。“灵宝有三宝:黄金、苹果和大枣。”时光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如今,灵宝苹果作为“灵宝三大宝”之一名扬天下,果品产业成为灵宝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依靠发展苹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吃水不忘挖井人。”苹果的发展为振兴灵宝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享受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幸福生活时,灵宝人民不会忘记把苹果引种到灵宝并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李工生,也不会忘记他那充满强烈的致富梦想的预言——“早种早富,晚种晚富,不种不富”。“艰苦奋斗、坚忍图成”的灵宝苹果精神
“寺河山,人如燕,春来秋去冬不见”,这是寺河山昔日荒凉贫瘠山区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如何带领乡亲们发展经济是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据中共灵宝市委书记孙淑芳介绍,从年开始,灵宝县在寺河山乡建设了亩的“灵宝县园艺场”,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扎根山区,披荆斩棘,开荒栽树,艰苦创业,开启了“让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的创业之路。孙淑芳说,从那以后,寺河山历届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大力推广发展苹果产业,致力于脱贫致富,使穷山僻壤的寺河山等地成为苹果种植的主要区域,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苹果园,村村都有苹果种植基地。“‘历届班子接力赛,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灵宝党政领导发展苹果产业的优良传统,一届接着一届,承前启后,有所作为,使苹果种植面积扩大、质量提高、品牌响亮、链条拉长、效益提高。灵宝苹果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同步并进,先后建立了果树技术推广站、果树科学研究所和果树实验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研究、实验、培育和推广。”孙淑芳介绍说,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灵宝视察工作,为灵宝题词“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中共灵宝市委书记孙淑芳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灵宝苹果采摘季开幕式上致辞。年,灵宝市实施“科技兴果”战略,聘任三批国家级果树专家顾问组,为灵宝苹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开阔视野,站位前沿,促进苹果多元化发展。到了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品尝灵宝苹果后,给予了“灵宝苹果甲天下”的赞誉。年,灵宝市设立河南省“精品苹果开发院士工作站”,加快苹果标准进程。年,灵宝市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灵宝苹果技术推广站和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灵宝苹果试验站。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让灵宝苹果产业一跃走上了飞速发展的振兴之路,也为灵宝苹果的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铺平了道路。据灵宝市园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灵宝苹果大多栽植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仍然是支撑灵宝苹果的主角,但部分果园老化严重,苹果品质下降,影响了优质苹果的产量和质量。针对老果园面积大、转型发展慢的实际问题,灵宝市园艺局聘请专家顾问,实施乔化果园改造提质增效工程,配套实施国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通过果树间伐、落头、提干和精细化修剪,已改造乔化果园0余公顷。目前,全市改造乔化果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公顷),建成示范园个,其中各乡镇书记示范园、乡镇长示范园、主管领导示范园共68个。通过实施一系列乔化果园改造管理措施,苹果品质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特别是25年以上、经过树体改造的老果园,平均单产公斤左右,单产平均效益00元以上。同时,近年来,为加快发展现代苹果栽植新模式,灵宝市还从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强化技术跟踪服务、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三个方面入手,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集中连片发展”的思路,通过宣传发动、参观学习、技术服务、典型引路、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矮砧苹果。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现代矮砧苹果示范基地0余公顷,其中百亩(6.67公顷)以上示范园42个、50亩(约3.33公顷)以上示范园个,形成了以高山果业公司、龙盘果业合作社、东篱果业合作社等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灵宝苹果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域保护为三门峡市灵宝市域全境,覆盖大王镇、阳店镇、川口乡、寺河乡、苏村乡、尹庄镇、五亩乡、朱阳镇、阳平镇、函谷关镇、城关镇、焦村镇、西闫乡、故县镇、豫灵镇等15个乡镇、市园艺场,涉及个行政村,其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21′18″-°11′35″,北纬34°7′10″-34°44′21″。灵宝苹果地理标志登记地域保护面积约公顷。高山果业公司年建成的矮砧苹果基地,年苹果产量75万公斤;五亩乡龙盘果品专业合作社建成的矮砧苹果基地,年苹果产量达到15万公斤,为大力发展矮砧苹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年以来,围绕‘种好优质苹果,保存好、加工好灵宝苹果,发展‘苹果+’产业,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灵宝市以建设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坚持科技兴果,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推动灵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据孙淑芳介绍,为加快发展现代苹果栽植新模式,灵宝市从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强化技术跟踪服务、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三个方面入手,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集中连片发展”的思路,通过宣传发动、参观学习、技术服务、典型引路、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了现代矮砧苹果发展年年有新突破、年年上新台阶。百年灵宝苹果,红艳再满枝头。正如孙淑芳所说:“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未来可以永远辉煌。‘艰苦奋斗、坚韧图成’的灵宝苹果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鞭策全市人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创灵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面对新世纪国内外果品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趋势,灵宝人民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坚韧图成”的灵宝苹果精神,站位发展前沿,引领创新大势,借“一带一路”之契机,融国际竞争之浪潮,拓海内外广阔之市场,共同谱写灵宝苹果发展更加广阔的崭新篇章。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
40多岁的司红娥,是灵宝市寺河山乡一名普普通通的果农,生在寺河山、长在寺河山的她,从小与苹果相依相伴。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苹果熟了,苹果卖了,日子富了,留下的是她对寺河山最真的感情。年,司红娥和丈夫开始做苹果销售,帮助果农把苹果卖到北京、上海、两湖、两广乃至全国各地,销售量从每年的30万斤逐年增长。年,为了扩大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经营,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政府的政策带动下,司红娥发起成立灵东果品专业合作社,发展果农50余户,关联果园余亩,并投资建设平方米的包装车间和一座果品冷藏库,建立合作社+农户+电商物流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据司红娥介绍,年,灵东庄园品牌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认证,带动周边果农网络销售的快递费用就达到了90多万元,苹果销售达到万公斤,带动群众务工就业多人,支付劳务费用6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灵宝市历届党委政府都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苹果特色小镇建设,牢牢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这一‘牛鼻子’”。据孙淑芳介绍,围绕小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灵宝市在重点打造支柱产业的同时,统筹考虑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延链、强链、补链的工作,推动全产业链上下互动、三产联动,辐射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主多辅”产业格局,不断提高特色小镇产业聚集、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使苹果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产业发展高地、百姓生活福地。9月22日,“丰收中原老家河南”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灵宝苹果采摘季在素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之美誉的灵宝寺河山苹果小镇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嘉宾及游客与灵宝农民朋友一起,共同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本次活动将持续到10月22日。金秋九月,苹果飘香。山清水秀的寺河山苹果特色小镇迎来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灵宝苹果采摘季”活动开幕。截至目前,苹果特色小镇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苹果花节”,举办了“中国丰收节暨灵宝苹果采摘季”、全国“小苹果”广场舞比赛、央视《乡村大舞台》栏目以“走进灵宝”“畅享大自然?宵夜寺河山”为主题的萤火虫节等活动,陆续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0万人以上,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参加研学游,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强镇、文旅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年,苹果特色小镇被授予“河南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自驾游目的地”“河南省苹果产业森林小镇”“河南省森林康养基地”“河南省造林绿化模范乡镇”等称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在绿水青山上收获的苹果又大又甜,也代表了我们灵宝人认真践行生态环保的理念,把我们寺河山苹果产业做得更好,把最好吃的苹果提供给大家,李工生老前辈种好寺河山苹果,我们不仅要卖好寺河山苹果,还要精心管护自己的生态家园。”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开幕式上,司红娥的话掷地有声,昭示灵宝人民勤劳致富、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往期关键词
莨绸/陈岸瑛/共享单车/老崔/民宿/
魔兽/陈向峰/需求采集员/柯洁/蔬食经济/
GOODDESIGN/文创产业园区/《百鸟朝凤》
3D剪纸/著作权/非遗/设计转型/试睡/
微创意/死飞/唐家三少/咖啡/吕敬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网购。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