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说感觉,这种想法不奇怪,毕竟原著中玉帝确实没有参与过战斗,再加上很多朋友根本没看过原著,对《西游记》中玉帝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钻桌子的窝囊废上。
三界至尊——玉皇大帝有人说按照道家典籍,玉帝为六御之一,所以他的地位是不如三清的。我没看过相关记载,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西游记》虽然借鉴了佛、道两家的不少典籍,并引用了其中不少人物,但它是一部独立的小说,有属于自己的专属设定,所谓的六御之一,起码在《西游记》的原著中是不存在的。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为三清。有人说老君是老君,道德天尊是道德天尊,实则不然。安天大会上,书中讲明参会的三清为元始、灵宝、道德三天尊,而车迟国章节,供奉的三清为元始、灵宝和老君,这点猪八戒也证实过,也就是说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是一个人,只是叫法不同,这点没有争议。
而老君作为三清之一,尽管地位崇高,座次尚在王母之上,但依旧无法与玉帝相提并论。在玉帝面前他需要以“臣”自居,而讲到丹元大会所用丹药时,也以“伺候陛下”这样谦卑的语言讲述,由此可见在玉帝面前,道家三清的地位是略有不如的。
而佛家同样如此,或者说还不如道家,观世音为五方五老之一,这点书中已经讲明,而如来更像占据一方的封疆大吏,君不见玉帝一道旨意,如来就要远赴天庭降妖,而且和弟子交代时也使用了“不敢不去”的字眼。这里需要说明一个常见的误区,如来并非五方五老之一,但凡认识字、会断句就不会把当初七仙女的话理解错。
“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
很明显,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才是所谓的“五方五老”。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的玉帝是凌驾一切的大天尊,不属两教,无论道家最高领袖三清还是佛家之主如来在玉帝面前都只能“俯首称臣”。
玉帝的修为某种程度上讲,《西游记》中的天庭颇有人间朝廷的影子,那么玉帝作为三界至尊对应的自然是人间帝王。但两者存在一个本质上的不同,就是人间帝王是世袭制,通常老子死了儿子继位,当然了,也有哥哥死了弟弟继位的,所以人间帝王能力参差不齐,既有李世民那样雄才大略的明君,也有赵佶那样玩物丧志的昏庸之辈。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他们能够一统江山自然有过人之处,可以说能力、魅力甚至运气缺一不可,但是不一定要拥有举世无双的战斗力,综合能力相对来说更重要,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也必不可少。
玉帝当然也需要众望所归,但他同样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倚仗,这就是神话和现实的不同之处。在神话故事中,毁天灭地、重开地水风火这种事都存在,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凭什么让三界众生听命?
尽管无论《西游记》原著还是影视作品,玉帝都没有出过手,他的实力具体多强,强到什么程度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谈笑自若和风轻云淡中,我们完全可以领略到三界至尊的那份从容。从猴王出世,到自号齐天大圣,再到悟空逃出八卦炉打到通明殿,玉帝一直稳坐钓鱼台,甚至还和身边众仙说说笑笑。所以,将玉帝此前两次招安看作是退让、惧怕是极其肤浅的见解。对于玉帝而言,根本不需要依靠镇压孙悟空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妖仙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反,看似忍让才是一种值得歌颂的豁达,这就叫作以德服人。
就好比一个小孩没深没浅地和成人叫嚣,成人打他一顿彰显自己好,还是摇摇头一笑了之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玉帝对悟空就是如此,包括宁可千里迢迢调如来降妖也不亲自出手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悟空在他眼中不过疥癣之疾,根本不值得生气,更不配自己亲自出手。
玉帝为何能成为三界之主?首先“玉帝”是一个职位或者说是一种身份,而不是名字,如何能成为玉帝原著没有具体说,但是借如来之口曾透露过一些细节。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虽然不是说“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一定能成为玉帝,但是想要成为玉帝必须要经历这些。换言之,这是成为玉帝的条件之一。如来当时的目的是讽刺孙悟空坐井观天,同时彰显玉帝的至高无上,所以以此一条举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当时的三界除了玉帝没人经历过这些,不然这种不是唯一性的东西就不够权威,万一猴子有些见识,举出相同的例子反怼如来那就尴尬了。
至于其他,或许是玉帝的某种精神得到了三界公认,又或许在一次次上古大战中脱颖而出……总之,按照《西游记》的框架假设性有很多,就是不会有现代网文中鸿钧指派,玉帝、王母是看门童子的NC设定。
综上所述,玉帝没有法力或者法力低微,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不仅地位,其道行修为也必定是三界第一,不然靠什么让那些经历无尽岁月的“老怪”们顺从?仁德?那不过是对弱者的施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