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在高楼大厦崛起的时候
灵宝正变得熟悉又陌生
一些东西正在崛起
有些东西却永远的消失了...
曾经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
如今何在?
▼
炸玉谷豆子、炕面豆、死面卷、糖角子......不知不觉,那些肯吃嘴的在灵宝曾经喜闻乐见的小零食,已经只存在于大家的脑海之中。
炸玉谷豆子
黑色葫芦状的“炮筒”炉子在柴火上转,不一会儿就会听到“砰”的一声,白花花的大米花和大玉谷豆子花就哗啦啦出来了,香毁了!
炕面豆子
小时候家里的大铁锅,炕出香喷喷的面豆子,总记得妈妈和面时说要打两个鸡蛋,撒点芝麻,现在虽然偶尔还吃的上面豆子,但那种灵宝老家炕的面豆,再也尝不上了...
死面卷
小时候在乡下,妈妈每次蒸馍时总给蒸几个死面卷,所谓死面卷就是没加酵子的千层卷,有时妈妈会嵌点糖,又叫甜面卷了,有时用黑豆面蒸,叫豆面卷,那都是小时候的最爱啊,每次家里蒸馍,就等在锅头跟,一出锅先找我的死面卷,哈哈
糖角(jue)子
糖角子,也叫糖糕,小时赶集必买好吃之一,这种糖角子相信很多灵宝人小时候都吃过,外酥内甜,中间是白糖,外边是面,油炸了吃,虽然现在偶然还看见农村集市上有这种小吃,但有时只是怀念下小时候的味道,不再去买去吃了,因为它是油炸食品,加糖食品;所以越长大越孤单,是没有错的,有些童年的美味,就会在随着年龄越来越成熟,而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
那些年,家里东西破了喊师傅上门补、刀钝了有磨刀匠、屋漏了找捡瓦人……
剃头的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弹棉花
小时候家家户户要做被褥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小时候有新被子盖也是很幸福的事!
磨刀匠
“磨~~刀,磨~~剪子~磨菜刀~~~~",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老大爷扛着一条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齿轮什么的,看他拿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
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戴表的也越来越少了!
补锅底
以前谁家的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灵宝的吆喝声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穿梭于小巷中的买卖人,洪亮的吆喝声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冰糕,冰糕
早年,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小时候,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常常响起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木块敲击木质冰棒箱子的“啪啪”声响。
“舀浆唻,割凉粉”
吆喝声故意拉得很长,小时候一听门口吆喝舀浆,就拿一毛钱跑去舀一瓢,中午吃浆饭,那舀浆的吆喝声一声接一声从巷里传出,就像童谣一般,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收破烂唻”
小时候这吆喝声是最熟悉的,还有升级版的吆喝,比如“收烂鞋烂布子,烂锅烂撬子唻”,都比较有特色,一听吆喝就知道那是哪个收破烂来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收破烂的大爷都开始用喇叭吆喝,或者放录音了,但那种声音和感觉还永远在脑海中...
那些与一代人记忆有关的地方消失了,有多少怀念和追忆,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模糊或者更加清晰!
灵宝老城
年前的灵宝老城,今大王镇老城,现在在我们四通八达,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灵宝,这些老城故事早已被一代代灵宝人遗忘...
老灵宝城大街
百年前的老灵宝城大街,随着时代变迁,有很多灵宝人已不知道灵宝老城的存在,这张照片见证着灵宝这个古老的城市的沧桑
老灵宝站
灵宝站建于年11月,地处灵宝县,故取名灵宝站,新中国成立前为单线。新中国成立后的年12月,位于陇海铁路郑州站至孟源站(后改名为华山站)间的灵宝站改建复线,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洪,原灵宝老城区属淹没区,铁路南移。
灵宝百货楼
这座楼还在,只是早已不是灵宝百货大楼,现在新生代的灵宝人,逛着盛祥国际、时代广场、时尚金街,现代化的大商场,而早已遗忘这个原本辉煌的位于老区的灵宝百货大楼,前段时间小编约朋友,说在灵宝百货楼见面,对方蒙逼了,灵宝还有百货大楼?呵呵
我们的童年,和这片麦地分不开~不管你是出生在城里还是乡下~
现在灵宝很多地方的麦田已被公路、景区、房地产覆盖...
当然现在的灵宝迅速崛起,盖起了一座座高楼。
发展的成就惊人
灵宝桐沟桥夜景
灵宝弘农涧河灵宝养生文化园灵宝文化广场灵宝紫金宫国际大酒店灵宝高铁站灵宝函谷关,宏伟的老子金像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
↓↓↓↓↓↓
但是越发展,越消失
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了
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了
灵宝,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灵宝,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