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本地特色文化,深深影响和感染着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逐渐形成了民间艺术的特色。下面,让大家一起来感受那些民间艺术珍品的无穷魅力。
剪出万般风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蓬草展示她的作品
三门峡的剪纸艺术在全国享有盛名,灵宝和卢氏的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县的剪纸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灵宝剪纸在豫西民间剪纸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灵宝市文化馆馆长翟富珍介绍,灵宝悠久的历史、黄土地的人文气质,造就了灵宝剪纸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
72岁的王蓬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岁开始跟着外婆学习剪纸,几十年来,勤奋钻研,开拓创新,凭借良好的悟性和天赋在剪纸艺术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创作的多幅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她还把多年来的剪纸心得写成文字,先后发表了4篇论文,引起巨大反响。
时代在发展,剪纸艺术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灵宝剪纸的内容由花鸟草虫、传统戏曲等,发展到如今的“独生子女好”“灵宝三大宝”等,充满了时代气息。“剪纸不但需要挖掘传统的东西,更要开拓、发展和创新。”王蓬草说,只有不断创新,剪纸艺术才能永葆生命力。
绣出美好生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雪层介绍她的作品
灵宝刺绣俗称“扎花”,工艺渊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的虢国宫庭,就能使用连环针法绣出龙凤图纹,史称虢绣。到了宋朝,虢绣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并走出宫庭进入农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珍贵遗产。年,灵宝刺绣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多半采用喜庆、吉利的图式,或是通过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如连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省级非遗传承人李雪层说。
李雪层今年75岁,家里有一间屋子摆放的全是她的刺绣作品。五子拜寿、紫气东来、鱼戏莲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我只要一开始扎花,头疼脑闷什么的,毛病都没了。”李雪层笑着告诉记者。对刺绣技艺的热爱促使她在古稀之年仍坚持创作,有一天凌晨两点,她睡着睡着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立马儿爬起来开始扎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李雪层还非常注重创新和发展。“一方面从内容上创新,一方面从工艺上创新。”李雪层说,内容上注重结合灵宝的传统文化,比如老子是灵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相关的传说比较多,这些都成为她创作的源泉,老子观水、紫气东来等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颇受欢迎。在工艺上,她沿用代表性针法“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还结合时代特点加以调整,使作品更具现代美感。
对于灵宝刺绣人才的缺失,李雪层心存隐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觉得太费工夫又不挣钱。”从事灵宝刺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会琳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继承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
灵宝民间艺术珍品展
虢州石砚
灵宝剪纸
道情皮影
布制工艺品
灵芝盆景
工艺柳编
灵宝微政报道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互动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