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更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咽喉,这里也是道家始祖老子著《道德经》之地。在春秋末年战乱纷纷的年代,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是孔子的长者,而且又长寿。所以可以推断孔子去世之年,陈国灭亡袁老子可能仍然在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老子陈国或楚国皆可。另外陈国弱小,多次被楚国所灭。《史记》记载,老子的职业主要是负责收藏管理图书档案的,相当于今天图书馆馆长,由于职业原因他能够博览群书。与典籍相伴这一因素,成为老子智慧来源的重要条件,也为五千余言的《道德经》的创作提供了客观基础。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为了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守函谷关的主官,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我们会找不到您,你就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共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才离去,从此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这样,《道德经》就在三门峡灵宝函谷关诞生了。然而,老子简约的记载,给后人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老子一生唯一流传于世的,只有五千余言的《道德经》,除了关令尹喜的强烈要求,似乎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函谷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底蕴等,都可以作为催生这部文化巨著产生的原因。因此,《道德经》在三门峡灵宝函谷关诞生的背景和缘由值得深入研究。老子哪年出关、关令尹喜与老子的交往,史记都没有记载,对于后世来说老子的谜团太多。有学者数十年专门研究老子,推算老子57岁左右,因为躲避周室内乱,约公元前年,前往秦国避难。也有学者认为,老子西行的路线正是崤函古道,函谷关也是古代西行的必经之地。我们可以对老子出关和写《道德经》的整体过程进行梳理一遍:多年前,周朝末年,周室衰微,战乱不断,老子为了避乱,辞掉图书馆馆长一职,从洛阳西行经函谷关通关前往秦国避难。关令尹喜知道过关之人是老子后,强留他著书。于是,写了《道德经》,关令尹喜放行,老子就隐居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xw/3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