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崤函大地党旗红
◆经济跃上新台阶
生态宜居美如画
——“你好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胡文超
白天鹅的栖息地,中原大地的后花园。三门峡的森林覆盖率一直高居河南省首位,生态优势明显。近年来,三门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抢抓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树立“生态立市”理念,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高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依山傍水的三门峡市绿意盎然,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美景不断。俯瞰崤函,青山绿水、路网交织,江山如画的感慨油然而生,步入小康社会的勃勃生机引人畅想。
▲黄河生态廊道美如画本报记者杜杰摄
百里廊道串珠链
沿黄河自函谷关行至三门峡大坝,一路林木相连、林水相依,如长廊覆绿,这就是百里黄河生态廊道。
秦人码头、农耕风情园、明清古枣林、城市体育公园、黄河公园,直至三门峡大坝周边梯田层叠、莲叶田田、油葵似海,黄河又恰似一条绳链,将沿途景观串成一线,不仅让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摇曳多姿,也让黄河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得益彰。
三门峡在河南率先建设的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总体布局是“一廊三段多节点”,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公里。已建成的函谷关至三门峡大坝的一期工程,又因地制宜分为六大片区,主要依托原先的防护堤坝道路和乡村农耕道路,通过加固提升道路、治理入河支流、绿化美化沿途景观建设而成。
从六大片区的功能划分就能看出,三门峡的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绝非简单的景观建设,更是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三门峡以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为引领而实施的“百千万”工程,还有完善千里城市交通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完成万亩矿山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体项目……其长远规划,是打造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打造河、湖、山、林、坝有机融合的生态城市体系。
三门峡市年共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35个,总投资65亿元。通过拦、蓄、排、灌等工程措施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遏制进入黄河的泥沙和污染物;以三门峡库区库容恢复为突破口,通过持续清淤,减少黄河泥沙存量;以矿山生态修复、复耕复绿为重点,持续扩增沿黄生态容量,打造绿色发展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提升,先行先试,为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部完工后,预计将建成沿黄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同时,秦人码头的繁华夜景,好阳河湿地生态修复后的乡村休闲项目,明清古枣林附近整饰一新的农家乐,奔走在湖大铁路上的观光小火车,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带动的一批文化旅游、农业观光项目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着沿途群众的生活方式,造福着沿黄城镇的广大人民。
▲黄河滩涂上的葵田成为市民“打卡”地本报记者孙猛摄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报记者孙猛摄
常抓不懈绿满城
南山北岭、黄河沿岸,抬眼就是绿树成林;城市绿地、沿黄湿地,出门就有浓荫相伴。
三门峡森林覆盖率50.7%,居全省第一;林业用地面积8.64万亩,居全省第三;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8个,总面积.02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64%。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现实是最直接的成绩单。三门峡绿树满城的景象,是20年前认真实施退耕还林,10年前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市建设,近年来又再接再厉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氧吧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常抓不懈推进植树造林的结果。
近年来,三门峡没有满足曾经的造林成效,而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的要求,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百千万”工程,“十三五”期间共完成造林万亩,廊道绿化面积8.61万亩,森林抚育完成余万亩。
三门峡对生态建设、国土绿化的高度重视,既体现在顶层设计上,也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上。
去年以来,我市推进山区生态林建设,积极建设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的山区生态林体系,重点规划建设三门峡南山北岭城区绿色生态屏障、义马市北露天矿生态修复、卢氏县25摄氏度以上及重要水源地15摄氏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等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规划、立即行动,成绩亮点纷呈:卢氏县北岭至火炎林果产业带,横跨东明镇、沙河乡的8个行政村,面积2.3万亩;渑池县把廊道绿化与林下经济充分结合,有效调动了群众积极性;陕州区省道绿化坚持集花果山林、森林村庄、活力田园融合发展,打造田园生态综合体;义马市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涧河两岸水源涵养带、矿区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深入开展“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活动,建成了5处百亩以上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公园。
森林特色旅游小镇成了区域旅游热点,湿地保护成果丰硕,年,来我市越冬的大天鹅数量突破1.36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利用林地面积万亩,总产值亿元,正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生态建设的富民效益也在三门峡不断彰显。
▲生态优美的三门峡成为白天鹅的乐园本报记者张朝峰摄
生态修复树标杆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的过程,也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矿山修复就是后者的攻坚难点,而三门峡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则为各地提供了标杆和样板。
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人民日报大型融媒体报道”采访组称赞“小秦岭保护区生态修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行动迅速、效果最好的案例之一”。年3月,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事例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事例,并入选河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和市委主题教育十大典型案例。
几十年来,由于资源驱动,三门峡小秦岭地区遍布矿洞、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年以来,三门峡强力实施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为了保土,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为了防覆土流失,在渣坡上固定挡板、修排水渠、铺滤网;为了固土保墒,在每个树坑底部铺设可降解无纺布……不断探索、百般创新,终于让这个黄河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环境基本恢复如初,源于这里的沙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阳平河5条黄河一级支流重新流淌清水,林区负氧离子平均含量增加了,11种新分布的植物被发现,珍稀濒危的灵宝杜鹃林拔出幼苗,一度难觅踪迹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回归林区……
三门峡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并不仅仅局限于小秦岭。
年以来,三门峡市不惜每年损失上百亿元经济增加值,对辖区内沿黄33家矿山企业进行专项治理整顿,退出包含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内的近千家企业,并累计投入资金7.35亿元,完成矿区恢复治理面积5.03万亩;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每年减少入黄泥沙5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实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四级河长制,关闭排污口个,取缔非法采砂船34艘,直至28个水质监测断面全部达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心,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从项目谋划上拒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从“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到运输结构调整、强化排放监管,生态文明的理念正贯穿在三门峡的各项工作当中,正在不断地积累和渐变中造福崤函。
天鹅之城将会更加宜居,黄河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黄河流经三门峡本报记者
奋进小康看亮点
中国天然氧吧:生态名片好亮眼
本报记者葛洋
“到清清卢氏深呼吸”、“好山好水来‘氧’你”、“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简称‘三门峡号’)”正式开通……现如今,“中国天然氧吧”和白天鹅,已成为三门峡亮丽生态名片。
经过4年多努力,年11月,我市5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在全省乃至北方地区率先实现了99%的国土面积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生态答卷。
坚持“生态立市”聚力创建
五山四岭一分川,清水黄河抱城流,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把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作为加快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创建目标任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年以来,我市启动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矿区恢复治理5.03万亩;实施总投资74.3亿元的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每年减少入黄泥沙5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廊道绿化.51公里,全市森林面积.91万亩、森林蓄积.67万立方米,居河南省首位。着力调整优化能源、运输结构,强力推进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市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协作建立环境气象分析研判 监测显示,我市多地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过个,位居北方地区前列——三门峡“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的称号名副其实。截至目前,我市所辖6个县(市、区)已成功创建5个“中国天然氧吧”,今年有望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赋能生态经济借力转型
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是气象服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有益实践。卢氏县率先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后,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槐花节、越野精英挑战赛暨迷你马拉松比赛、全国双胞胎漂流大赛、山水音乐节等一系列活动。
相关数据表明,卢氏县年旅游人数万人,较年增长一倍,旅游收入也从19.78亿元增长至27.76亿元。据《年中国天然氧吧绿皮书》显示,卢氏县位居全国综合效益指数第二、经济效益指数第一、社会效益指数第五,“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效益明显。
借力“中国天然氧吧”,探索新形势下地方发展与气象服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年4月15日至19日,市政府和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联合开通“中国首列天然氧吧专列·三门峡号”,掀开了助力“中国天然氧吧”与地方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新篇章。
此次活动受到社会广泛 灵宝苹果、卢氏蜂蜜、仰韶大杏……“生态镀金”的氧吧产品广受游客欢迎。活动期间举行的氧吧产品列车展销会、氧吧特色产品试吃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游客出行体验。“三门峡号”助力三门峡特色旅游发展,为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产业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提升了三门峡“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的总体形象,进一步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
探索产业发展给力融合
三门峡空气领“鲜”全国的背后,有哪些生态密码亟待破译?
年5月21日,黄河流域生态与气候资源发展大会在三门峡召开,来自气象部门、文化旅游部门和九省(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政府领导及相关企业负责人、特邀专家近人参会。
共商气候经济大计,共谋生态绿色发展。本次大会以“创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研讨、广泛交流。会议围绕主题,既有流域内气候好产品、“中国天然氧吧”、旅游避暑目的地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品牌的展示和发布,也有专家报告、座席论坛等形式的专家研讨,多形式展示流域气候经济品牌。
“三门峡‘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真是名不虚传。”山东省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作为北方城市,三门峡依靠生态软实力,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甘肃省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发展“氧吧+各种产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氧吧、体验氧吧、发展氧吧。
展望新未来,前途无限好。三门峡市将在致力于实现全域“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创建的同时,依托“中国天然氧吧”这块金字招牌,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推动全域旅游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惠及百姓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