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多次申明,要寻找“天子驾六”的主人究竟是谁?在目前仅有的天子驾六车马坑考古的发现是没法说清楚的。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来考释。前面我们曾经指出,尽管有几个西周天子与洛邑关系密切,但是天子驾六的主人与西周的天子无关。
天子驾六博物馆实际上,寻找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是谁,必须在东周的天子中甄别。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东周王城、东周诸王。因为他们与周王的王陵有关,从而才有可能与“天子驾六”的主人有关。
实话实话,洛阳的周代王城比较复杂,即便是在洛阳从事考古的人也很难理得很清楚。洛阳的周王朝王城的遗址有几处还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这一点,在网络上不少文史考古的专家学者发表的文章就可以看得清楚。
这里,我们反复梳理了关于东周、西周洛邑的考古发掘资料,先将洛阳两周时期的王城遗址(我们暂名王城)分列如下:
1、西周武王城(汉魏故城中部)(武王筑);
2、西周王城(成王城;新邑瀍河两岸,周公筑);
3、东周平王城(亦即洛邑瀍河两岸,周公筑;成王居城;平王修复)
4、东周春秋王城(涧河东岸,襄王筑);
5、东周战国王城(今汉魏故城中北部,西周武王时期所筑,敬王扩城)。
首先我们所说的武王城,实际是说西周武王时期所筑的城。根据考古发现,武王城的位置应该就在今天的汉魏故城中部。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都城。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丝绸之路申遗最东端的遗址。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汉魏洛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遗址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境内的22个遗址点唯一的都城遗址。作为1-6世纪的都城,整座都城遗址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汉魏洛阳城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米,西垣残长米,北垣长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
汉魏故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汉魏故城时,面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根据史书记载,汉魏雒阳故城秦为三川郡。
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阳(指秦洛阳城,即汉魏故城),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灵宝市以东、黄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区。
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其中三川郡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诸郡之首。这不但因为周代数百年的国都在这里,由此上溯,夏、商数百年的国都也都在这里,秦代相国吕不韦的封地也在这里。
太史公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五岳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等五座名山;四渎,古人称可以独流入海的大川为渎,即江(长江)、河(黄河)、淮、济四水。太史公的意思是说:过去,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在河洛地区,所以嵩山为中岳,而东岳泰山在其东,西岳华山在其西,南岳衡山在其南,北岳恒山在其北,长江、黄河、淮河、济水都在华山、崤山以东。至秦统一天下,定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则五岳、四渎都在其东方。
三川郡辖境,大体上正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称“河洛地”,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它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举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冲。当初吕不韦在赵国邯郸,为公子异人谋划如何先争立为太子、后继承王位时,异人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后太子异人继位为庄襄王,他封吕不韦为丞相、文信侯,并特赐封他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同年,诛东周君,东周亡,秦置三川郡,治洛阳,实由吕不韦直接管辖三川郡,可以看成是公子异人实现了早先“分秦国与君共之”的诺言。其后,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为三川郡守。
汉魏故城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河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此。辖县22个:洛阳(新莽时称宜阳)、荥阳、偃师(莽时称师成)、京、平阳、中牟、平(莽时称治平)、阳武(莽时称阳桓)、河南、缑氏(莽时称中亭)、卷、原武(莽时称原桓)、巩、谷成、故市、密、新成、开封、成皋、苑陵(莽时称左亭)、梁、新郑。
河南郡有27.万户,人口.万;洛阳有5.万户,人口数失载。若以河南郡户数、人口数平均计算,每户应为6.29人,则洛阳人口应为33.万,比长安多8万人,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秦汉时期洛阳以及三川郡(河南郡)地位的重要及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
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现存的汉魏洛阳城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今天的洛阳称“雒阳”,因“雒”与“洛”通用。西周初中周公营建的洛邑,称“成周”。不过“成周”的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考古专家余扶威,年秋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在洛阳从事考古工作数十年。据余扶威介绍,汉魏洛阳故城在考古时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查阅历史资料可知,也就是西周建立之前,在姬昌(周文王)时期,周国就已经有了灭商的想法。实际上,武王灭商之前,周国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当时洛阳一带还没有洛邑城,但有商城西亳,因为那时还没有偃师之名。武王伐纣之前,曾在孟津会盟观兵,也就是说当时商诸侯周国的势力在黄河以南东端已经达到洛阳,黄河以北接近殷商首都朝歌的附近。因此,周国在洛阳有驻军,这个驻军就驻扎在今汉魏故城一带。
武王灭商之后,回师路上曾在嵩山祭天。然后又在商城西亳附近驻扎近一个月,考察洛阳的地形,并有了在洛阳建都的想法。偃师就是因周武王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所以,在汉魏洛阳故城的遗址上,留下有周武王时期筑城的印记。又由于武王观兵、武王伐纣前后均驻扎在此,因此,我们有理由将这座城称之为“武王城”。
考古资料显示,武王城是东西六里南北五里,即汉魏洛阳城显示的六五城。公元前年,东周王子朝之乱后,东周春秋王城被姬朝占据,周敬王姬匄不得已来到周武王营建的六五城,把六五城北扩二里,变成六七城。此后,此城为战国时期王城,亦称为“成周”并专指。由于此城为周敬王扩城我们称为“敬王城”。敬王城到吕不韦食邑三川郡时,把六七城南扩二里,变成六九城。
按照《史记》记载,周敬王是春秋最后一王,考古发掘及二十世纪前叶金村大墓被盗显示,周敬王之后的周元王开始的战国诸王(除周赧王)之外,均葬在此城北部,因此,战国时期的十几位周天子与周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