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这么久,
党史故事接力传播终于到我们三门峡啦!
中流击水,砥柱三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三门峡,既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富于光荣的革命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支红军转战卢灵,在此播下革命火种;刘少奇在渑池写就“红色修养”,皇皇巨著光耀崤函;陈谢大军挥师渡河,古老豫西终迎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用热血和生命,在崤函大地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今天我们讲的是发生在豫西大地上的红色革命小故事,搜罗珍贵历史照片进行展示,请紧跟我们的脚步,追寻那段峥嵘岁月……
货郎小贩破“铁桶阵”图为卢氏兰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图为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
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1月26日,经方城县独树镇恶战,主力部队遭到重创,于27日拂晓,进入伏牛山东麓。12月4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卢氏县叫河(今属栾川县)一带。
不料,情况突变。根据侦察报告,在豫陕交界的五里川、朱阳关一带,布满了国民党重兵。原来,蒋介石在三天前就调兵入卢,精心设防,堵死了红军入陕之路。
前有敌六十师在朱阳关、五里川构筑工事,重兵堵截;后有“追剿队”5个旅的兵力咬紧追击;左右还有敌四十军、四十四师和九十五师进逼夹击,红二十五军已经进入敌军布下的“铁桶阵”,身陷绝境,万分危急!
红色箭头指示为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的行军路线
三门峡党史馆内的陈廷贤带路塑像
红二十五军在卢氏县文峪乡水峪河悬崖上留下的
革命宣传标语“杀上前去”
正在红二十五军处于前堵后追的险境时,遇到一个叫陈廷贤的货郎小贩。由于他经常四处走动卖东西,知道有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通过卢氏进入陕西的小道。陈廷贤还了解到,卢氏城里没有敌人的正规部队,可以从城南与洛河之间的隘路插过去。在他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里路脚不干”的深山峡谷,隐蔽前进。
位于卢氏县双龙湾镇龙驹沟口的红军纪念碑
卢氏兰草红军小学
过文峪,宿横涧,翻柏盘岭和大小蚂蚁岭,扎营黑沟、徐家湾。7日,侧翼从徐家湾入洛南,主力翻大夫岭到官坡,军部驻扎在兰草小学。
位于卢氏县内的铁索关
8日,袭占铁索关,摆脱敌人围追堵截,胜利突出重围进入陕南。此后,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采取大回旋军事行动转战鄂豫陕,在豫陕边初步建立了有近50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著名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这一时期在卢氏完善并开始广泛传唱的。年7月30日,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主力红军行动,西征北上抗日,成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这里诞生渑池刘少奇旧居
刘少奇住室
年11月,为及时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刘少奇化名“胡服”,由延安出发,奔赴中原,11月28日到达渑池,在此驻留55天。其间,组织召开了在豫西党史乃至河南党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并在这片热土上酝酿写就了彪炳史册的党建名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力指导了三门峡地区的抗日斗争。
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窑洞
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窑洞内
年12月20日至26日,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召开。会址设在渑池八路军兵站附近一所三间相通的砖拱窑洞内。会上,刘少奇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介绍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豫西抗战形势,会议调整了豫西党组织,将中共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河南省委的前身),将下属的五个中心县委改为五个地委。为了保密,决定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作为偃师、洛宁、灵宝、密县、临汝五个地委的代号。豫西特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制定了河南省和豫西地区抗日战争的方针、政策,为抗战初期三门峡地区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抗战时期的刘少奇
《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手稿
刘少奇在渑池期间,撰写了著名的《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的提纲(该文年在延安出版),并把它作为党课内容分三次在第一期党训班上亲自讲授。刘少奇精辟论述了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及修养的基本方法,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等重大问题。这篇诞生于渑池的著作被誉为“一部培养合格的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教科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党训班上,刘少奇还两次讲授了《中共党史》和抗战形势,参加学习的同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陈谢大军前委书记——陈赓
年8月,陈赓、谢富治指挥的陈谢大军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自此拉开了三门峡地区解放的序幕。
年8月22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这种天气持续了一天。陕州河段守护河防的国民党官兵看着暴涨的河水,喜出望外。在他们看来,豫西黄河沿岸牢固,地势凶险,水流湍急,这本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此刻又逢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波涛汹涌的黄河是无论如何也渡不了船的,可以确保“万无一失”。恶劣的天气的确给大军强渡带来了困难,可是因此而思想麻痹的国民党军队也恰恰给了我军机会。
入夜,由太岳二十二旅组建的两个渡河突击队,冒雨抬着油布包到黄河岸边,几十架油包布首尾相接,活像一条金色巨龙,一字排开,准备渡河。晚上8时,随着旅部一声令下,第一批渡河的十几架油布包载着多名突击队战士,一个个像脱疆的野马,飞向河心。老艄公稳稳掌舵,战士们镇定自若,迎着风浪,奋勇前进。伫立在北岸的指战员和将要跟进的各个梯队,沉静而又焦急地等待着对岸的消息。
过了十几分钟,只见南岸登陆地带火光闪闪,紧接着传来了枪炮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不一会儿,我军即突破敌军河防阵地,占领南岸,并向纵深发展,突击队员立刻在三门峡西边的马家河底山包上,燃起三堆熊熊大火,这是渡河胜利的信号。北岸渡河大军(三十八军和二十二旅)在一片欢呼声中,一队接一队渡过黄河,直逼陕州城。当陈谢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占领南岸时,陕州河防队才如梦方醒,不过很快就成了我军俘虏。
陈谢大军渡河后,历经半个多月作战,渑池、卢氏、灵宝、阌乡、陕县5城相继解放,陈谢大军共歼敌2万余人,谢甫三陕东兵团全部被歼。陈谢大军在豫西的战略展开,有力配合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作战,使中原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有关文字、图片由三门峡市委党史办、市党史方志馆提供)
咱河南版的“党史故事接力传播”活动自年8月1日始,至12月5日结束。
下一站,南阳
请接力!
(来源:三门峡市妇联)
推荐阅读:
重走长征路扬帆新征程(下)
还出什么国?去了河南,等于去了全世界,不信你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