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我家的苹果园ldquo同心杯r

-11-2第60-1期

灵宝作家

年9月25日,“同心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征稿仪式举行以来,全国文学爱好者纷纷投来稿件,围绕打赢污染环境攻坚战;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打赢脱贫攻坚战;种好优质苹果,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等五个主题。站位政治的高度,走进生活,走进主题,走进灵宝高质量发展最鲜活最有意义的故事里去,创作出助推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百姓生活,讴歌新时代楷模的好散文、好作品。

推荐阅读:我家的苹果园

许彦云,灵宝市五亩乡人。客居朱阳佛山三十余载,或耘籽田畴,或采药林山,自号佛山老农。灵宝作家协会会员,黄河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洛阳乐天诗社研修员。

THEEND

我家的苹果园

许彦云

红色的月亮,发出淡淡的、朦胧的光,从龙头山上徐徐升起。她就像一轮硕大的碾盘在山头滚动,又好似一位娇羞的新娘,面若桃花,衣袂飘飘,迈着轻盈的步子在果树枝头翩翩起舞。

果园对面的落雁岭上传来一阵大雁的鸣叫声,大雁南飞的时候,农家收获的季节也就到了。金色的秋天是农家最繁忙、最辛苦的季节,也是农家最高兴的时候。山坡上的野菊花开了,田埂上的柿叶红了,果园里的苹果也露出了红红的笑脸。

01

果园筹划栽植

我家的苹果园在桂花原一片向阳的坡地上,因地处龙头山下,水泉寨前,桃花潭边,故名“龙泉果园”。海拔高度多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实属少见,可真是种植苹果的一块宝地。果园东依龙头山,南靠水泉寨,西对落雁岭。从桃花潭溢出的山泉环绕果园半周,北流10公里,注入龙湖,入水口便是龙湖景区著名的桂花瀑布。

灵宝被誉为“苹果之乡”,地处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毫米,被苹果专家汪景彦先生称为“苹果生产的南边缘”。果树生长中庸偏旺,易管理,产量高,品质好。

灵宝境内山原环立,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天然富硒。尤其是海拔米左右的高原台地,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最适合苹果生长,是生产优质苹果的理想之地。

桂花原属于灵宝南部的黄土高原,与寺河山纬度相近,因生产的苹果果型端庄,色泽艳丽,硬度适中,甘甜香脆,耐储藏而远销全国,可与“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的寺河山苹果相媲美。

年,农历八月十日,秋高气爽,蓝色的天空,飘浮着缕缕白云。在通往寺河山的沙石路上,两辆摩托车在急速奔驰,摩托过处,扬起一股沙尘。其中,穿黑色风衣,戴红色头盔,身体略胖的男子名叫许彦飞,是四叔的儿子,排行老三,我叫他三哥。另外一个身穿灰白色风衣,头戴黄色头盔,脸上架着一幅墨镜,体型略瘦,风度翩翩,用年轻人的话说,看起来似乎还有一点点酷,他叫许彦云,龙乡五亩人氏,年龄三十一岁,那就是我本人了。

我们一路狂奔,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让我们目不暇接,不时地停车驻足,进入果园参观。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待嫁闺中的妙龄女子,脸上露出淡淡的红晕。

进入寺河街继续向东,在45公里路桩前停下来,这里是寺河乡政府的驻地。我们顾不得满身尘土,急急地找到一位农业负责人,他向我们介绍了寺河山苹果生产、销售状况,以及果农的收入情况。刚好有一位三哥的同学在此工作,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个管理最好的果园,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他介绍了“上埝园艺场”,园主名叫王玉锋,朱阳寺上村人。我说“那你就不用去了,给我们指一下路就行,我俩熟悉,我就在他们村工作,我们还在一个大院里工作了好几年呢,我们就去找他。”

走进上埝园艺场,立刻让人兴奋起来。刚挂果的苹果树,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分布在山坡之上。优美的“松塔形”果树,枝条舒展,叶色深绿,果色艳丽,地下的三叶草像一张绿色的地毯覆盖在果树之下。

这一时期的灵宝在胡耀邦总书记“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的鼓励下,灵宝苹果产销两旺,果农收入不断攀升,也带动了农资销售相关产业的发展,灵宝苹果产量创历史新高,社会资金也纷纷投入到苹果种植这一领域。在我的果园周围就建起了许多大果园,还涌现出许多苹果生产模范户。东庙村的李法囤有10亩果园,年就卖了12万元,灵宝电视台新闻跟踪报道。这一时期,政府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三门峡市灵宝金城果会”,进一步激活了发展苹果的热情,灵宝苹果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决定大干一场。

年冬季,农历十一月中旬,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而龙泉果园里一队人马正在清理杂草,开挖树坑,干得热火朝天。侯君生被我们聘请为果园园长,他是我老舅,为人和善,虑事周详。他用家里几亩果园的收入供出了两个大学生,都在教育部门工作,他家里就有四位教师,令我非常敬佩。

技术员张涛旺,是我的姑夫,高高的个子,国字型的脸上总露出一幅慈祥平和的神情。他是七十年代桂花原第一批果树技术员,还是东庙大队第一个东方红拖拉机手。七十年代初期,他远上寺河山,在园艺场的红房子里跟随果树专家纵敏园艺师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回村后,与李发囤等人成为东庙大队园艺场的技术骨干。炊事员王满贵,勤快吃苦,手脚麻利,几十号人的饭,从来都不会误事。

山坡上,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请来的二十多人,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开始挖育林坑,标准为一米见方,株距3米,行距4米。洛南工队干活有经验,先用条子锨挖出两层松土,下面硬土层,就用1米多长的废钻杆,一头在铁匠炉用火烧红,打成带刃的扁状,使用时,两手紧握钻杆另外一头,上提下夯,把土掘松,然后用短柄锨将土挖出。速度快,质量高,多个树坑不到十天就挖好了。

这些陕西乡党还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年,农历九月初十,我和李金鲜先生去洛南看望著名书法家何伯群老师,第二天返回时,拐道灵口镇。当天正赶上大集,班车不走,我们就去集市上和学校等处转了一圈,竟然碰到好几个给我挖过树坑的乡党。当我坐上班车,走到洛河大桥时,还有一位在车下高喊:“你不是那个种苹果的吗,赶紧下车,到我家里给你烙锅盔吃。”锅盔是陕西乡党接待贵客的一种面食。我赶忙说:“下次一定去,欢迎您来灵宝吃苹果。”

俗话说“人勤春早”,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刚过完年农历新年,大年初三开始,我便奔波在去杨凌、西部兰花、灵宝果树研究所等苗木基地的路上。春暖乍寒,天空中还不时地飞着雪花,顾不了那么多了,赶快把苹果树苗预定下来。计划主栽品种为富士系的“长富二号”,授粉树以优系“秦冠”,以及元帅系的“俄矮二号”为主,主栽与授粉树比例为四比一。这样按亩计算,就预订了多棵树苗。

地租好了,树坑挖好了,树苗预订了,管理和技术团队都到齐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产业虽好,资金何来?果园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在高原地区,五年以内都没有回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怎么办?现在只能前进,已经没有退路了。

经多方寻找,最终在洛阳找到一位同道之人,他叫刘林,在洛阳有一个车队,效益不错。这也许就是缘吧,他的名字中有一个“林”字,他还有一个姐姐叫刘树,合在一起就是“树林”了,树林树木,皆可成也,这也是他父亲对家乡土地的一种情怀。他愿意给我们投资,那就大干起来吧,还等什么!

阳春二月,春暖乍寒。白色的杏花开满枝头,红色的桃花含苞待放。春风袅袅,细雨如丝,飘飘洒洒的春雨滋润着广袤的大地,这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果园的空气中散发着草木醉人的清香。树苗刚运回来,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个晚上,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袭长衫,一身傲骨,满腹经纶,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有一颗怜悯之心,他好像知道千年之后的今天将有一场春雨,满园春色,滋润着桃林大地这块肥沃的土地。

雨过天晴,果树栽植按技术要求有序进行。施肥、培土、放入树苗、填土、浇水、封土、覆膜,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将多棵树苗全部栽完。种下了树苗,也就种下了希望。

果园里除主栽品种外,还留有一部分试验田,从全国各地选择引进一些新优品种进行试栽,在本园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以及销路好的品种就在大田中栽植,对一些品质差、市场滞销的品种进行高枝换头,品种改良。

先后从杨凌、渭南、灵宝等地引进了“世界一号”“美国八号”“粉红女士”“俄矮二号”“富士”“礼泉短富”“惠民短富”“红将军”等品种进行试栽。

“长富2号”是灵宝地区的主栽品种,属晚熟品种,品质优良。在本园表现好的还有元帅系的“俄矮二号”,成花容易,好管理,果形高桩,五棱凸起,着色好,成熟早,好销售。

富士系的“富士”,属富士系枝变,枝条中长,将其嫁接于矮化砧上,在本园试验,表现优良,适合米左右的黄土高原区。产量稳定,果型端庄,大果型,着色好,中晚熟。这个品种是年,从灵宝园艺场杜勋锋家的苗圃中引进的,共栽植了10亩,各项指标表现良好。

02

基础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是年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纲领,现在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科学道理。苹果要增产,水利也是关键之一。

建设抽水站成为当务之急。外公建功教授是中科院西北水科所的水利专家,外婆也是中科院西北水保所的工程师,我把老人请到果园给我规划一番。又把节水灌溉方面的专家杨工请到果园,实地勘测设计。从沟底拦水坝到果园最高点,管道长度米,垂直高度60米,管道上升损失30米,扬程按米设计。水管采用2寸钢管,水泵使用卧式离心泵,由于电力还没有到达果园,动力配备15马力柴油机。

时间紧,必须在正月底以前将抽水站建好,确保栽树时要用到水。一边请人开挖管道沟,修拦水坝,盖抽水房,一边将所有的水利设备及材料运到现场。

安装时请了一位姓张的技术员,仅用一天时间便安装完毕,初次试水,一次成功,达到设计要求。在付安装费时,我说“给你元怎样?”张师说“你给二百五吧”,大家听后都哈哈大笑。我说“这数字多不好听,少一点吧”,他说“我不在乎”。我说“那就给你二百六吧”。后来,经水利部门验收,还给果园补助了几千元钱。

夜幕降临,一弯新月徘徊在水泉寨上,像一盏明亮的夜灯守护着一排排郁郁青青的果树。夏夜,龙泉果园里树影婆娑,凉风习习,祥和幽静。夜晚仿佛是动物的世界,果园深处,一头母鹿发出呦呦之声,在呼唤小鹿回家;草丛中的蟋蟀和酸枣树上的蝈蝈,像比赛一样吟唱着动听的歌声;古寨上一只“告状鸟”在不停地鸣叫,故意想打破这夜晚的宁静;长庚星悬挂在落雁岭上,像天灯一样发出耀眼的金光。

果园里的三间土房中一盏柴油灯发出微弱的亮光。我和老舅等人坐在房前的树桩上,望着村庄里的点点灯光,彼此海阔天空地说着一些家长里短、俗事趣闻。说话中,有的用纸条卷着自制的烟叶,有的摆弄着园艺工具,有的整理着农具,为第二天的活计做着准备。

“现在都啥时代了,还点着油灯,这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用的东西。”老舅早都想把电线拉过来,看到我忙不过来,资金困难,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提起过。“冬季到来之前我们就把电的问题解决了。”我说“国家正对我们这里进行农网改造,看能不能给我们一点补贴。”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就太好了。”

农网改造开始了,但是,我承包的荒坡不在改造规划之内,只能自己架设线路了。在办电中,得到了五亩供电所和东庙村委的支持,将农网改造换下来好一些的旧电杆、电线给我们留了一点,我们又购买了一批新的电料,请来电工,经过几天的施工,果园终于用上了电,抽水、打药等生产动力也得到了解决。

东庙村北有一座圆形土丘,广约数百米,三面临壑,东与乡道相接,本地人都叫它“大疙瘩”。土丘之上翠柏苍苍,绿意盎然,给干旱的黄土高原增加了一些生气。翠柏丛中隐藏着一座古庙,不知何人所建,也不知创于何年。在土丘西部小河边的黄土层中散落着一些红色陶片,应属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从土丘东侧的乡道到龙泉果园还有3公里狭窄的土路,要经过2个自然村,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由于路窄,大车进不到村子,若到下雨天农用三轮车也不能行走,老乡步行出门也非常困难。所以果商也不来收购苹果,人们只能把苹果拉到5公里以外的桂花原等地销售。既使有人开着三轮车上门收购,价格也要下压两毛多钱,这两毛钱,一亩苹果就少卖多块,这可是苹果种植的利润啊。

下雨天,有时给果园运送急需的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我常常冒着很大的风险,开着吉普车,就像醉酒的汉子东拐西拐地在泥泞的路上颠簸着行进,经常会陷在路上,无法动弹,只能等到天晴路干了才能继续前行。

年夏季,我和东庙村委协商,决定将这3公里的道路拓宽到5至6米,解决影响苹果等农副产品销售外运这一瓶颈。道路预算资金十几万元,由村委会协调处理沿路各方纠纷,费用以及实施由龙泉果园承担。按原来的合同,道路应由村委修建,但是,我们这里村委也没有收入来源,那只好自己想办法了。古人称修桥补路是上善之德,母亲常说:“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

我从“世界第一杜仲园”鼋驮基地罗眼科先生那里借来一台大型推土机,他把铲车司机王师傅也借调给我。我又请来我村的李囤娃师傅,两人轮换着从东庙村口的一棵古皂角树下开始向南推进。东庙村的张铁成书记,崔贯生主任,包组干部侯增东副书记,以及相关组的组长都到现场协调指挥。一路进展顺利,修好的路足有6米多宽,让人心里也敞亮起来。

奔腾的江河有时会掀起几朵美丽的浪花,静静的山林常常会传来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天早上,推土机行进到一处拐弯的地方,一位80岁左右的大爷拦住了推土机,他抱住铲子一角,不让动土。并说:“把路推这么宽干啥啊?我们过去人挑马驮,不照样从这里过吗?不也一直走到现在吗?”没办法,只好熄火休息,暂时停工,将人员撤离。到最后把大爷的孙子找来,一番好说将老人劝回家去,工程才继续进行。

最难修的是高崖、积水潭的多米,路从深沟高崖之间通过。一边是几十米高的土崖,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大沟,原来的小路仅仅三轮车勉强通过。好在是土山,就从高处一层一层向下拓展。

道路四周是茂密的洋槐树林,树上的蝉声和坡上牛犊的哞哞声,以及推土机的轰鸣声,构成一只美妙和谐的交响曲。

火红的太阳已转过南面的水泉古寨,该收工休息,吃午饭了。收工前,王师傅把铲车开回果园加油,其他施工人员全部撤离作业面。下午3点多钟,大家来上工时,发现作业面和原来停放铲车的地方出现大量塌方,把已经修好的道路全部掩埋,看着现场,把我们都惊出一身冷汗,好险啊!

冒暑热,顶风雨,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这条从东庙村口至龙泉果园宽6米,长3公里的道路总算是顺利修通了。

中午时分,从龙头山方向传来一声惊雷,刹那之间,一阵大风携带着暴雨从天而降,果园上空一片茫茫。雨来的正是时候,让大家休息休息,也让果树喝点水,快快长大,早些开花结果。

雨下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放晴。风雨过后,西边落雁岭上飞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像一条长长的巨龙,龙头伸入窄口龙湖,龙尾在清水河上空飞动。果园里的小树也伸了伸懒腰,在雨后的阳光下惬意地撒着欢。

果园里最初设计了三横四纵的主作业道,以及果园中心的生活区和转运包装区。突突突,铲车铆足了劲,又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修好了果园里所有的道路,平整了一块多平方米的场地。

年的春天,下了几场细雨,粉白色的苹果花开满枝头,勤快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果园变成了花的海洋,蜜蜂的天堂。

我站在果园高处的观测台上,俯瞰着整个果园,忽然想到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来“你就是园丁,要把果园当花园一样去管理,把果树当孩子一样去呵护,这样才能种好苹果。”

从今年起,果树将陆续进入结果期,随着员工的增加,生产和销售物资的储备,原来的几间房子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今年必须增加新的房屋。计划建19间砖木结构的房子,其中办公室、宿舍、仓库11间,包装间4间,伙房4间。

我和三哥分头行动,把木料、砖瓦、砂石、水泥、门窗等所有建房材料全部备齐。请来木工、瓦工等建筑人员,仅用半个多月就把19间房子建好。主房座东北向西南,通风向阳,包装间和伙房南北相对,形成一个品字形的结构布局。

第二年春季,从杜仲林中移来十几棵杜仲树,植于房前,树盘种植三叶草,树间种植月季、牡丹等花卉。春暖花开,绿荫匝地,满园飘香。

03

果园管理

苹果树从栽植到挂果,再到形成一定的产量、产生经济效益,在高原地区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大量的投入、精心的管理和漫长的等待。

我家果园的水土管理采取树间种草,树盘覆草的方法,这样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保护了有益微生物和有益昆虫的生存空间。采取生物防治果树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对水土的污染,并形成果园相对稳定的小气候,有利于苹果的生长。

龙泉果园,三面环山,通风向阳,不远处山上茂密的洋槐树林和周围大片的果园为我家果园增加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这里很少受到极热、极寒,或冰雹等极端气候的影响。良好的植被减少了果园水土和营养物质的流失,可以说我家果园的泥土被牢牢锁在树下,没有被雨水带出果园,这也算是我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护的一点点贡献吧。

桂花原与寺河山纬度相近,气候相似,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带。春季干旱,夏末秋初多雨,入伏前后常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农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苹果如果遭受冰雹袭击,则损失不可估量,果农一年的收入就会泡汤。冰雹严重时,连树皮都会被打裂,严重削弱树势,有些果树三年才能恢复原来的生机。

在龙泉果园5公里以北的桂花村北沟畔,我的一位表兄叫建增国,他也是我家果园的技术员之一,他有10亩苹果园,走近他的果园,一行行果树像仪仗队一样,个个精神抖擞,排列的整整齐齐。树形优美丰产的“自由纺锤形”果树,一层层枝条沿主干依次分布,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绿油油的叶子沐浴着阳光,吮吸着雨露。像这样通风向阳、优质高产的果园,不但能给主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即使是做客的朋友置身其中,也能得到一种园林艺术的享受。

他对果树从整形修剪,到四季管理,从生物防治到绿色果品生产都有独特的一套技术,还曾经在灵宝电视台上讲解果树管理技术。这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常常引发我的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生产中更需要科技的支撑。而真正能让农业科技发挥作用,还需要像老表这样勤奋钻研,辛勤耕耘的实践者。

就是这样好的果园,在初挂果的三年时间内,连遭四次冰雹袭击,造成很大的损失。经我观察和了解,这个果园西北刚好对着大关风口。暴风雨携带着冰雹自西而东,经大关垭口、烟火崖、北原,沿龙湖东侧至北沟畔,再沿弘农河南岸崤山北侧往东而去。我曾建议他使用防护网,他说投资太大了,一时无法实现。

我家的龙泉果园从年至0年,三年之中也曾险遭冰雹袭击。年下冰雹时离我家果园只有3公里;年那次距果园已经不足米了;最险的一次是0年那次,冰雹从西南而来,我们站在果园之中,分明能看到对面的落雁岭上和河沟对面的槐树林中,白茫茫的大雨夹裹着冰雹足足下了十二分钟。噼噼啪啪的打叶声,惊人心魄。大雨过后,我们立刻到果园巡视,只有最西面的一小部分果树给捎带了一下,不是很严重,其他绝大部分果树安然无恙。真是太悬了,把人的魂都惊飞了。

0年前后,为尽快让农民脱贫致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灵宝气象局在走马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立了一座气象站,并增加了防雹、增雨炮台,及时播报天气状况,处理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周围的白马、梁庄等地也设有炮台,至此以后,我家的果园再也没有受到冰雹的袭击。

以前苹果生产是果农种什么品种,消费者就吃什么苹果,现在却发生了变化,消费者需要什么口味的苹果,果农就得栽种什么样的品种,否则,苹果就得烂在地里。就是送到果汁厂,人家也嫌果面不净、酸度太低。

陕西渭北高原几乎各县市都有苹果,而且他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科城的优势,苹果管理水平和苹果品质不断提高,再加上大量国外优质水果进入中国市场,灵宝苹果受到很大的冲击。灵宝苹果原来坐等客商上门收购的优越性没有了。市场对有机、无公害绿色水果的需求在急速增加,生产中要求使用有机农药、微生物肥料、苹果套袋。这样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技术含量,套袋果以外的苹果被称为“普果”,无人问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套袋果又变成了“普果”,要求更高的富硒、晒字果。

龙泉果园从建园初期的选址规划、品种选择、果树管理,都得到河南科技大学农林学院的指导,作为农林学院教学实验基地,经常聘请果树专家现场传授果树修剪、土肥管理技术。义务举办培训班,邀请附近的果树技术员和果农到龙泉果园学习交流。还多次组织本园和周围的技术员到洛川、寺河、二线坡等地参观学习,有许多果农都成为桂花地区苹果生产的技术骨干。

为鼓励果农生产优质苹果,凡是套袋的苹果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年我从园艺局一次购入50万个纸袋,享受了政府对农业的补助政策。

年,桂花村苹果还没有人套袋,我就在自家果园中试验,到0年套袋技术已经基本成熟。首先要做好套袋前的准备,疏花疏果,以树定产,以枝定果,合理负载,对畸形果、弱小果坚决疏除。套袋前加喷一次杀虫、杀菌、补钙生物农药。纸袋也要选好,要选择双层纸袋,内层为蜡质均匀的红色内袋,外层要防水好、透气性好的灰白色外袋。苹果套袋后要立即喷施一次杀虫、杀菌剂和叶面肥,适时浇水,确保树势旺盛,以防果实脱落。

年以后,通过政府引导,在园艺部门的指导下,对果区落后品种进行更新改造,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引进先进的“双矮栽植”模式,并对果农进行补助,使灵宝苹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天空中有时会飘来几朵美丽的彩云,有时也会刮来几片恼人的秋风。无事的时侯,总觉得岁月漫长,忙碌起来,却感到时间太短。我经常白天在果园里干活,晚上才开车回家,或者去拉运生活、生产物资。晚上行车,有时会巧遇野兔、野獾、小鹿、山羊之类可爱的小动物,有时也会遇上几个拦路的毛贼。所以,我的车上总放着一截短棍,以防不测,还真的遇到过几次。

一年冬季,天寒地冻,我独自开车从龙泉果园经桂花村,朝灵宝方向而行。到原头开始下坡时,由于道路结冰,我提前将车速减下来。刚过一个急弯,就看到一辆摩托车横倒在路上。夜深人静,路上有结冰,我不敢停车,小心翼翼地从旁边将车子开了过去。快到坡底时,突然,前面不远处两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年轻人横在道路中间,不肯让路。我想,今晚大概是遇到劫路的了。我没有减速,但随时准备刹车,万一他们硬是不让路,就得把车停下来再说。晚上行车,我会提前把所有的车门从里面反锁,外面的人一下子也不会打开车门。当车子快到两人面前时,其中一人将另外一个人往路边拉了一把,我瞅准时机,一脚油门从他们身边驰过。第二天返回时,听说昨晚有两个人,劫了一个骑摩托车的人,抢走了几百元现金,还打了人家一顿。受害人报警,公安民警火速出击,将嫌犯捉拿归案。

0年的中秋佳节,我驾着一辆吉普车与爱人王娟娥一道从朱阳出发,去龙泉果园给大家送月饼。由于窄口水库蓄水,开车过不了河,走不成木子坡,只能绕道阪坡或石坡去龙泉果园,要多走40多公里的路。这天,我们爬石坡,走布庄,过白马,绕紫岭。青峪岭是必经之地,也是当地最高点,车行至此,我常常会休息眺望一番。中秋时节,晴空万里,登高四望,豁然开朗,口中不由地冒出几句诗来:

驱车奔驰在东原,灵宝风光尽眼观。

东望胡山彩云飞,西眺大关落日圆。

歌罢,继续南行,但总觉得语不成篇,意犹未尽。一路上看到老乡们有的在采摘红艳艳的苹果;有的在收掰黄橙橙的玉米。还有山坡上悠闲散步的牛羊,村庄里一缕缕白色的炊烟。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我立即停车路边,续吟数语,取笔记之,兴尽而归:

时闻牧歌响耳畔,又见牛羊跑坡前。

山山岭岭泛绿海,村村寨寨起炊烟。

04

苹果熟了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一群大雁鸣叫着,排成一字长龙,从果园上空掠过。大雁南飞的时候,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

我站在高处,俯瞰着整个果园,一排排果树郁郁葱葱,迎风而立;一只只苹果红红火火,挂满枝头。树枝间传来一串串笑语,一阵阵歌声,似乎与大雁比试着歌喉。这的确是个丰收的季节,高兴的日子。大雁南飞,菊花盛开,一天秋色,满园欢声,如此美景,岂可无诗,随吟二首,以抒胸臆:

菊熟回故乡,长空雁双双。

满山红叶时,归来莫惆怅。

菊花香正浓,霜露苹果红。

最喜是农家,笑语荡田中。

这么忙的天,还有这闲心,赶快去摘苹果吧。

郭让群是我聘请的另一位园长,五亩乡白马村人,长方脸,大高个,性格耿直,说话声音洪亮,眉宇间露出一股正气。他勤劳能干,曾多年任生产队队长,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有丰富的苹果生产经验。他家有4亩富士苹果,供两个子女读完大学,儿子在电力部门工作,女儿郭彩霞,在洛阳教书,是我的三嫂。

又是一年苹果采收季。吃过晚饭,老郭安排第二天的活计,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员工,明天将有多人到果园采收苹果。

一轮红日,像一位勤劳守信的农夫,从龙头山上冉冉升起,万道霞光让果园披上了一层紫色的霞衣。

落雁岭下彩旗飘飘,一队人马在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迤逦而行,像一条蜿蜒游动的长龙,正朝着我家的苹果园走来,前锋已进入果园,后队还在小河对面的山坡上。

我与窑坡中学约好,今天,全体学生来我家果园采摘苹果,勤工俭学,搞一次研学活动。八点钟,多人的师生队伍在光校长的带领下全部到达,果园里立刻热闹起来。

同学们在校长和班主任的指挥下,以班级为单位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广场之中。园长和技术员讲完采摘地点和技术要领后,校长把采摘任务和安全责任下达到各个班级,由班主任带领,分片采摘,每个班级配备两名熟练工现场指导。校长一声令下,同学们像小鸟一样,一下子散落在果园之中。

一缕缕炊烟从伙房上空袅袅升起,今天有5位厨师,就餐要有多人。中午准备了两笼馒头,一锅面条,一锅烩菜,还有半锅西红柿炒辣子,西红柿和辣子就摘了满满两筐。

中午收工,同学们就像快乐的麻雀,叽叽喳喳地从果园里的树上、路边、山坡上涌入场区。利用开饭前短暂的休息时间,各班之间相互拉歌,此起彼伏,笑声、歌声在果园上空回荡。

开饭了,同学们围在伙房周围,动而有序。看着孩子们就着西红柿炒辣子,吃的满头大汗,还高兴地说笑打闹,我也很开心。我仿佛看到当年的我在桂花中学读书时,去后洼参加勤工俭学的情景,那时是自带干粮,往返步行15公里,不过也觉得非常快乐。记得有一次去种玉米,我独自一人从家里出发,经鱼村、水泉,穿过一座森林,翻过两道山梁才到达后洼与同学们会合。

经过两天的集中行动,苹果已经采收过半,这就放下心来,在霜冻之前可以全部采收完毕。

“苹果种的好,还得卖的好。”这是我们果农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就得随行就市,边采边卖,及时出售。一般情况下,中秋、国庆前后的价格相对高一点,质量要求相对于库存苹果稍低一点,能多出售就尽量多卖。中秋以后大部分收购以冷库储存为主,相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年,我注册了一个“龙泉福”苹果商标,经广西凭祥销往东南亚市场,经韶关销往广州等地,在韶关的一个大型超市中还设有苹果专柜。为减少运费,冬季通过铁路货运发货,相对汽车来说运费省去一半,就是时间慢了一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果农带来了福音,可以通过“农村淘宝”等销售平台,将苹果直接卖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渠道,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如今,“灵宝苹果”名扬天下,“苹果小镇”誉满全国,灵宝苹果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到来了。

旭日从龙头山上喷薄而出,金色的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也照亮了我家的苹果园,将她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征稿启事

“同心杯”文学大奖赛征稿启事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歌颂统战成员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可喜成绩,更好地繁荣文学创作事业,支持、发现和挖掘更多的文学骨干和文学新人,充分发挥文学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作用,激励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文学才华,感悟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灵宝市委统战部发起征文活动,举办“同心杯”文学大奖赛。现将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稿主题

1、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讲好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空气净化、生态宜居等方面的故事。

2、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

3、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

4、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厉行勤俭节约,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5、围绕“种好优质苹果、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助推果业振兴、果农致富增收及近年来推动灵宝苹果产业发展的人物故事等相关内容。

二、征文对象

灵宝及全国各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

三、征文时间

年10月1日起至年11月30日止。

四、作品要求

1、作品内容思想健康,反映现实(主题),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

2、征文题材:散文类(杂文、游记、报告文学等)。每件作品字数在0字以上。

3、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未在纸媒与网媒发表过。不可一稿多投,否则取消作者参赛资格。参赛者应保证参赛作品拥有独立、完整的著作权,文责自负。

五、投稿须知

1、来稿稿眉处须注明“同心杯”征文字样,同时提供本人一张近照,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zp/2531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