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灵镇太张村第一书记张克民
年4月22日,张克民被灵宝市法院选派到60公里外、最偏远的豫灵镇太张村担任第一书记。太张村是省级贫困村,有两个自然村,全村户口人,8个村民小组。临行前,单位领导紧紧握住他的手,殷殷叮嘱:“路途遥远,在那里就算有再大的困难,再重的担子,你也要挑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张克民携带铺盖行李,悄然一人驱车入村。到了村部,映入眼帘的是堆满杂物的两间临街平房,这让他大为吃惊。一打听,才知道村里无集体收入、无主导产业、无公益设施,两委班子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贫困发生率达15%。为了迅速熟悉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张克民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周末,遍访每户人家,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了好几本。
看到张克民一个外来人为村里的事磨破嘴、跑断腿,村干部的心被感化了,群众对他不冷不热的态度也转变了。他深知,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入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新建太张村部。在多方努力下,上级拨付了第一笔项目资金30万元,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当崭新的办公楼和便民服务中心在老村部拔地而起时,干部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萦绕在太张村村民心头的芥蒂随即烟消云散。
群雁高飞头雁领。按照“抓党建、谋发展、甩穷帽、振乡村”的工作思路,每月的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干部“亮身份、做表率、比奉献”,集中开展“清洁家园”活动。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太张村迎来了可喜变化。新村部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硬化村道,让村民出行不再“晴天刮风一身灰,阴天下雨一脚泥”;打井引流,让全村口人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校舍改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标准化卫生室的建立,方便了太张村民的日常生活;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爱心蛋鸡、花椒基地、光伏发电等支柱产业也为太张村引来了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有一天,张克民进了一座院子,眼前的一幕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院子中间坐着一位披头散发的中年男子,和老太太寒暄后,得知该男子是老人的儿子,二级肢体残疾,神志不清,享受低保。第一次见面,老人也没多讲,张克民走出门后就对这户人家多了几分牵挂,此后便经常到家中看望。突然有一天,当他起身准备离开时,不料一直沉默不语的男子突然蹒跚着站了起来,跟在他的背后送至院外,张口说了一句“Thankyou”,声音虽小,却敲打在了老张的心上。此后,张克民经常到他家与他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看起来很邋遢的中年男子叫张亚平,45岁,在读初中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导致他身体残疾,智力受损,辍学后也做不了农活,一直靠母亲养活。因为智力不正常,平时几乎没人理他,甚至还被人欺负。说起他,村民们也连连叹息:“其实亚平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要不是车祸,现在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克民和他有了一些约定:打理好个人卫生,就送他一双袜子;多认识一个单词,就送他一包零食。渐渐地,亚平和张克民就成了熟人,没事总往村部跑。每次张克民给亚平带去字典、书籍的时候,他比得了宝贝还开心。村里人都说亚平变了,变得开朗了、自信了,大家对他几十年的态度也慢慢有了转变。终于有一天,村里人居然看到亚平背起了锄头跟着母亲走向了田间地头。“我儿子现在病情好转,知道帮我干活了,要不是老张对他的照顾,要不是大家对他态度的转变,我怕是一辈子都见不到这一天。”张亚平的母亲激动地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三年驻村工作的酸甜苦辣,让张克民更加感受到贫困群众生活的不易。已经49岁的他原本任期已满,应该换岗了,但他却选择留下,他的心已经融进了太张村这片热土。未来的日子里,他还将继续肩负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供稿
组织科编辑
办公室
建议及供稿
lbzzbbgs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