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河南日报农村版聚焦灵宝三农连续刊发图

近日,《河南日报农村版》摄影记者杨远高来到我市,就灵宝特色农业进行了深入采访。经过在函谷关镇、城关镇、故县镇等乡镇的实地采访,捕捉到7个的新闻镜头,并陆续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刊发。现将其作品汇总转发。

7月5日,灵宝市函谷关镇梨湾源村农民在采摘红梨。该镇充分利用当地丘陵山地发展早熟红梨余亩,这种红梨上市早、口感佳,备受消费者喜爱,每亩红梨的纯收入达1万余元。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沈诚摄(《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7日2版)

7月5日,在灵宝市城关镇五龙村一处油葵地里,两位游客在拍照留念。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先后种植了樱桃、核桃、葡萄、油葵等经济作物余亩,初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采摘、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园,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光、采摘。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张飞鹏摄(《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7日3版)

7月5日,灵宝市城关镇财政所工作人员在给南田村群众发放被征地农民附属物补偿款。在服务灵宝市重点工程建设中,为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该镇财政所扎实落实辖区被征地农民地面附属物补偿款的发放工作,在镇纪委的监督下,已将55户农民的补偿款发放到他们手中。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刘洋张飞鹏摄(《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10日2版)

7月6日,灵宝市故县镇桃村群众在采摘黄桃。近年来,该镇积极引导农民黄桃产业,目前已在桃村、神底等8个村种植黄桃近万亩,种植户达多户,每年增加群众收入余万元。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沈诚摄(《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11日1版)

7月5日,灵宝市卫计委医院医疗专家组,到故县镇张家山村开展入户义诊服务,免费为贫困户及困难群众做B超、心电图、采集血样、发放25类常用药品等。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常亚民摄(《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11日2版)

7月7日,在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一处山岗上,灵宝市回乡大学生孙鑫在为种植的连翘施肥(如图)。

年初,郑州大学金融系毕业生孙鑫主动放弃了在甘肃舒适的工作,决定回乡创业。在亲朋的支持下投资30万元创办了河西村本草连翘家庭农场,首期便种植了连翘亩。如今,在河西村的一片山岗上,一行行树苗长势旺盛,有的树枝上已经长满了一个个尖尖的连翘果,这将是对孙鑫辛勤劳作两年多来最好的回报。

谈起回乡创业的原因,孙鑫说:“一是不太适应西北干燥的气候,二是想试一试自己的能力。”“连翘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大部分感冒类中成药都包含着连翘成分,而主产地就散落在三门峡市为中心的公里之内的浅山区,故县镇的土壤非常适宜种植连翘。”孙鑫认真地说。

他种植的连翘完全采用科学标准化种植,株行距为1∶2,一亩地栽植余株。行间种植鼠茅草,可以达到以草治草的效果,既避免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同时又降低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通过科学标准化种植,一亩连翘丰产期可产公斤干果,每亩纯收入可达元以上。“我现在种植的亩连翘仅仅算是试验田,而连翘要种植3年才能进入丰产期。其实,连翘管理简单粗放,非常适宜大规模推广,同时,也是精准扶贫的好项目,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连翘,带动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孙鑫满怀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沈诚文/图(《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13日2版)

7月7日,灵宝市函谷关镇梨湾源村农民李艳红在采收大棚葡萄。该村地处丘陵山岗,干旱少雨,为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投资余万元建成了水利灌溉设施,大力发展桃树、樱桃、葡萄等水果,仅葡萄就发展1余亩,亩均纯收入达1万余元。本报记者杨远高摄(《河南日报农村版》7月14日3版)

本期编辑:王雷

灵宝市委、市政府权威发布平台

邮箱:lingbaofabu

.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zp/24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