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弘农涧河南岸、伏牛山麓的台地上,朱阳镇朱阳村烟火崖景色秀美。春光明媚,记者一行走进烟火崖,寻访当年红七十四师的足迹。
山路蜿蜒,春光下的村庄仿佛镀了一层金边,红军树、红军场、红军路逐渐映入眼帘。烟火崖的皂角古树,数百年来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见证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军民鱼水情,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这棵古树。皂角树下的开阔场地,被称为红军场。五里墩台至鱼奋沟口的道路,老百姓称它为红军路。
△红军走过的路
今年65岁的王治恩是灵宝市朱阳镇原革命老区办主任,有“朱阳红色文化活字典”之称。走在红军路上,他触景生情,生动地讲述着烟火崖的历史。年10月12日,由陈先瑞率领的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从卢氏经美山在新店村教场坪消灭了拦阻红军前进的保安团“黑衣队”,随后又在烟火崖受到了朱阳保安团的进攻,敌我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终,红军战士英勇杀敌,击溃了保安团。红军战士在烟火崖期间,露天宿营在皂角树附近的4个打麦场,军纪严明、作风优良。“群众拿出自家饭菜让战士们吃,红军战士们一再谢绝,乡亲们执意相让。在实在无法谢绝的情况下,凡吃了老百姓所送饭菜的都一一付了钱,一碗饭一个铜子,一碟菜一个铜子,就连吃一个牛心柿子也付一个铜子。”王治恩说。
《红军来我烟火崖》《红军打跑保安团》《红军胜利会师烟火崖》……漫步烟火崖,一幅幅红色主题的墙体手绘,生动再现了红军在烟火崖游击斗争的场景。沿着红军路寻访,当年的战壕、猫耳洞、土碉堡等战斗工事遗址依稀可见,让曾经的战斗场面浮现在眼前。据了解,当时,卢氏县及其毗邻的灵宝朱阳一带,是红七十四师的重要活动区域,在红七十四师的游击战争中,许多群众舍生忘死掩护救助红军。年12月,红七十四师一部主力从卢氏木桐沟去陕西洛南游击。途经灵宝朱阳大村时,两名伤员因伤势严重,不能随主力转移,留在贫苦农民刘大伯家隐藏、疗养。十多天后,经刘大伯全家的掩护和照料,红军伤员基本痊愈,准备归队。刘大伯亲自护送两名红军战士闯过豫陕边境民团的关卡,使其安全回到红军队伍。不久,国民党民团得知刘大伯一家救治红军伤员的事,将刘大伯抓起来百般折磨后残酷杀害……如今,类似刘大伯一家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依然在当地村民口中代代相传。
△王治恩向记者讲述红军在烟火崖的优良作风
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朱阳村烟火崖组全体村民以传承、发扬红色精神为己任,全面推进烟火崖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朱阳村烟火崖组组长郭斌斌与王治恩和本村有设计规划施工特长的“土专家”薛银生经过多次商议,认为开发烟火崖红色文化旅游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事,郭斌斌负责全面协调,薛银生负责设计施工,王治恩负责宣传解说,广大群众一呼百应、大力支持。
烟火崖组群众自发出钱、出工,整修红军路5公里,植树2万余棵,制作简介牌16个、模型大炮两门,修建了红军门和一个旅游凉亭,在红军路上放置石桌石凳,对战壕、工事遗址进行保护,完成了平方米外墙绘画,烟火崖面貌焕然一新。之后,十余家协会、文化研究机构、文旅单位在烟火崖挂牌,烟火崖作为研学基地、创作基地、教育基地,有效地发挥了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截至年11月,烟火崖先后接待了多个前来参观学习的单位,游客3万余人次。郭斌斌说:“今年春节,很多游客来烟火崖游览,感受红色文化,当时村里的路上停满了车,大约接待游客人次。”
“朱阳镇是灵宝市唯一一个革命老区,全镇有30个行政村是老区村,烟火崖所在的朱阳村就是其中之一。”灵宝市朱阳镇文化和旅游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郓朝军表示,今年,朱阳镇将以红色康养旅游为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国家长征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打造镇区至大村、秦池、下河南部山区红色旅游线路,逐步与卢氏红色旅游接轨,为打造红色小镇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学习强国、三门峡日报铸魂育警为民第期免责声明:本文已注明来源,如有错误,请联系删除,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转发旨在分享,在此向作者致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