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您的位置:灵宝市 > 灵宝特产 > 渑池史话 >

渑池史话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漫谈渑池沿革之三

姚学谋

三、两汉及三国时期

西汉:渑池建县之初。

刘邦建立汉朝(前年~公元8年)之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个。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

渑池建县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至今渑池设县年。

县的概念,清郝懿行在《山海经笺注》中云:“至于郡县之名,起于周代。《周书·作雒》篇云: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春秋·哀公二年》《左传》云: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元凯注云:县百里,郡五十里。”

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

渑池战国时,属韩国,周烈威王十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年)間,韩景侯在位期间,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宜阳被建为县,县治在韩城。其时,渑池属宜阳县管辖。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宜阳城,在县东北十四里,韩城也。……周王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故甘茂云:宜阳,大县也。秦惠文王三年,拔宜阳城,既而韩复取之,又武王四年,使甘茂伐宜阳,五月不拔,大起兵兵拔之,盖渑池、二崤,实皆在宜阳境内,为控扼之要地。

渑池置县的证据:

年4月第三次印刷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页,渑池条云:“地名:因南有渑池得名。古渑池城邑,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先后属郑、韩、秦。汉置渑池县。”

清乾隆、嘉庆《渑池县志》俱载:渑池,“汉,始置县,隶弘农郡。”

但,嘉庆县志卷八又云:“秦渑池县城:《方舆纪要》:秦时古城,在今县西。”这就引发了秦时建县之说。

《方舆纪要》全名为《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顺治元年(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自顺治十六年(年)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年)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其卷四十八云:“渑池城在县西南。自曹魏以后,县徙治不一。隋移治大坞城,即此城也。……其秦汉时故城,亦在今县西。”“渑池县在府西百六十里。西至陕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陆县五十里,东南至宜阳县百三十里,北至山西垣曲县百二十里。本韩地,后属秦。汉景帝中〔元〕二年,置县,属弘农郡,以县在崤渑间,故名。”

《汉书·地理志》载: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县十一:弘农,故秦函谷关(今灵宝市函谷关边)。卢氏,陕,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黾池,高帝八年(公前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初城,徙万家为县。穀水出穀阳谷,东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陕亭。丹水(丹水县,今河南淅川),新安,析(今西峡县),陆浑(今嵩县东北陆浑)、上雒(即陕西商州市)。

这段话需要解释一下。

1、高帝八年(公前年)复黾池中乡民。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汉高祖八年,朝廷免除了渑池中乡老百姓的赋税。《水经注》说:“渑池,本中乡地也。”也就是说,渑池本是宜阳中乡的地盘。而不是恢复渑池县的建制的意思。

2、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这句话好理解。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开始设立渑池县,因规模不够,从外地迁民达到一万户。弘农郡有11个县,平均每县一万户,4万多口人。

3、弘农郡,有铁官在渑池。說明弘农郡的钢铁专营官吏在渑池。但大家注意,在说到宜阳县时,又说,“宜阳,在渑池有铁官也。”为什么宜阳条中有此话,說明在渑池未设县前,曾为宜阳管辖。因此,在说到铁官时,当然要说到在渑池中乡。

渑池又名彭池。《盐铁论》云“商君困於彭池”故也。《水经注》说:“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

那么,汉渑池县城在哪里?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渑池县条:“渑池县,(河南府)西一百五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即古地名秦赵会盟之地。汉为县,属弘农郡。今县西十三里即秦赵会盟之地。汉为县理于此城西三里,今无基迹。”

这一条,大家请注意,俱利城和汉渑池县城不是一个概念。汉渑池县城在俱利城西三里处。应在今张村镇寨子村。

9年出版的《三门峡史迹》也说:“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开始建城,并割宜阳西部归渑池。”

渑池县境范围。

《元和郡县志》卷六云:永宁县,畿,东至府二百里。汉渑池县之西境,后汉、晋、宋不改。后魏文帝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北宜阳县,属宜阳郡。又后魏太和十一年(公元年)置北渑池。

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年)可知,渑池已设县年,其中有年,今洛宁县一部分在渑池境内。其时,渑池县境,北至黄河,南达洛河。

王莽新朝时,渑池县改名为陕亭,前后历时16年。至于陕亭在何处?一曰在今英豪镇水源村北坡。一说还在汉黾池城。

东汉时期(公元25年--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中平五年(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此时全国设13州、个郡国。

汉朝渑池发生的大事。

1、董公遮说汉王刘邦于义昌。

秦亡後,楚怀王孙熊心名义上是当时楚国的君主。公元前年,刘邦、项羽先后攻入咸阳后,事情有了变化。项羽尊怀王为“义帝”,随後自行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项羽不久把义帝徙至长沙郴县,义帝被逼起行,在途中被项羽暗中命令英布等人杀害。

已经接受汉王封号的刘邦听闻此消息后,决定发兵攻打项羽。汉二年(前年)三月刘邦遇到了一位董姓乡官。这董公不简单,虽然他的名字没有在历史上流传下来,却在《史记》中留下了“董公说汉”的故事。这位董公对刘邦说:“我听说:‘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因此说:‘先声明对方是叛贼,乱事方可平定。’”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同时命使者遍告天下诸侯:“我们的皇帝是义帝,可如今项羽却把皇帝杀了,这真的是大逆不道。希望大家能同我一起讨伐项羽。”并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了三场。

刘邦哭义帝,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讨伐项羽不是争夺天下,而是要为义帝报仇,诛杀以臣弑君的元凶——项羽,他通过自己的哭为自己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抢占了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作为自己东伐项羽的原因。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霸王河边自刎了,汉王成了汉高祖。

董公说汉王刘邦的地方,在今洪阳镇义昌村。过去有三老董公祠,有明万历年间碑。

(汉书记载:汉二年(前年)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昂,置河内郡。至修武,陈平亡楚来降。汉王与语,说之,使参乘,监诸将。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汉王曰:“善。非夫子无所闻。”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2、雍齿封地雍家院。

传说雍齿被封在今陈村乡雍家院。雍齿是汉朝沛县人,秦二世元年随刘邦起义。二世二年,刘邦攻占江苏丰县,命令雍齿镇守,雍齿却投降魏将周市。刘邦很生气,领兵回来攻打雍齿,两次攻打不下,第三次从项梁那里借了兵,才攻下丰县,雍齿逃往魏国。后来,雍齿又投降了刘邦,立过不少战功。汉高祖六年,平定项羽,建立统一的汉朝以后,刘邦大封功臣。封了20多人,其余的“日夜争功不决”,进行不下去了。群臣议论纷纷,刘邦问张良。张良说,陛下靠这些大臣夺取了天下,现在当了天子,而所封功臣都是平时所亲近的人,所杀的都是平生的仇怨者,大臣们既怕得不到封赏,又怕因平生的过失被杀。刘邦忧虑地说,那可怎么办呢?张良建议刘邦找一个平生最恨而群臣又都知道的人,先封了他,以安群臣。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们就不必忧虑了!于是,一场因封侯引起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但史记雍齿被封在今四川什邡,称什邡侯。

3、冯异奋翼黾池。

黾池崤底之战。东汉初年,刘秀军在崤山(今河南陕县东南)谷地镇压赤眉农民起义军的作战。建武二年(公元26)九月,占领长安(今西安)的赤眉军西向陇东筹粮,为当地割据势力隗嚣击败退回,再度陷入饥馑,并为地方豪强武装包围。不久,被迫放弃长安东走。此时,已称帝洛阳的刘秀为一举扑灭赤眉军,决定凭借崤函险道,以逸待劳,对赤眉军实施截击。遂派冯异(冯异,字公孙,颖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征西大将军)代邓禹为主将,急速西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东)阻击赤眉军60多天。次年正月,冯异撤至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北)与邓禹部汇合。邓禹邀功心切,迎战赤眉军,败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冯异率军相救,亦败逃回溪(今河南渑池南。《读史方舆纪要》说:回溪阪在洛宁县北崤山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后收集散兵和当地豪强武装数万人,与赤眉军继续交战。二月,冯异先遣兵一部化装为赤眉军潜伏路旁,以少数兵力诱使对方进攻,再以主力在崤底(崤底,在洛宁县西北七十里,即崤谷之底也,亦曰崤阪,一名渑池。)相拒,待其攻势衰减后,用伏兵突袭,赤眉军溃乱,8万余人投降。接着,刘秀亲率大军,与先期部署于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的侯进、耿部会合,拦截折向宜阳的赤眉军余部。赤眉军几经挫折,粮尽力竭,樊崇等率10余万人投降。汉光武帝闻报,下诏奖赏将士。诏书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前后延续10年的赤眉农民起义战争遂告失败。

渑池县城向北约7公里,有座用夯土筑成的“[”形城池,这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冯异城。冯异城是仰韶乡礼庄寨村西北的一处城垣遗址,被当地居民称之为“鬼修城”。城址座落在一块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台地上,台地四周深沟,两条溪水汇集成回溪河,仅有东北一隅与外相接。冯异城仅有南、北、西三面城墙,城堡呈“〔”形,城墙底部宽20米,顶宽5米,残高20米,周长米。冯异,字公孙,颖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冯异官拜征西大将军,会同大将邓禹、邓弘镇压赤眉起义军,被赤眉军击败。后冯异退守渑池城北礼庄寨一带,筑城坚守,设伏击败赤眉军。汉光武帝闻报,下诏奖赏将士。诏书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冯异城系土质结构,夯土层厚薄不匀,夯窝疏密不均,显然是在紧急情况下修筑的。经近0年的风雨剥蚀,至今损坏不大,对于研究古代土建工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冯异城遗址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周党隐居的故事。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周党传》: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他家很有钱,家产千金。他很小的时,就失去了父亲。为一宗亲所养育,家产也被霸占,等周党长大后,又不归还。周党就通过打官司,才收回了家产。周党把家产分给与众宗族,遣散奴婢,分尽家产,只身前往长安游学。数年后,返回故乡,束身修志,在广武一带享有盛名。

公元8年,王莽悉位篡权,周党托疾闭门。不久,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附近州县俱遭劫掠。唯广武遂免遭劫掠之灾。

东汉建立后,建武中元(公元56年),汉光武帝刘秀征周党为朝廷“议郎”。不久,周党因病要求辞官。获准后,携妻隐居河南渑池回溪之畔。几年后,汉光武帝派尚书召他还朝做官。使臣持重礼前来,并选一交通便利之处郑重宴请。据说,周党见使臣时,身穿粗布短衣,以绝朝廷征召。最后,在使臣一再劝说下,被迫到洛阳。在接受皇帝朝见时,他伏地不起,以著书养疾为名,坚辞高官。光武帝遂接受其请求。当时,朝中博士范升曾上书光武帝,以“大不敬”等罪名对周党大加诋毁。但光武帝深明大义,力排他议,下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其志焉。”并赐帛四十匹。自此,周党索居渑池不召寨,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周党隐居之村庄,因其不受召封而得名“不召寨”(今河南渑池坡头乡不召寨村)。村西北处原窑洞一孔,当地人称为周党窑。朝廷所派迎接周党的仪仗队的乐队驻扎的村得名乐村,迎接他举行仪式的村叫礼庄村。

5、李翕和邑池五瑞图。

李翕,字伯都,汉阳阿阳(在今甘肃静宁县西南)人。东汉武都太守,为民造福之良吏也。自幼天资聪颖,赋性敏捷,饱读诗书,喜爱礼乐,知兵。其家世代掌管军务。李翕自幼入朝,宿卫宫廷,继为郎吏之职。弱冠管理一县之政,治理有方。被誉称“有郑子产教化之风”。朝廷闻之,迁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县令。到任后,外察民风,内教部职。明于理,善御众,力行教化,移风易俗。教民稼穑,勉以桑麻,使民富庶。不数年间,境内安静,百姓乐业。

渑池至都城(洛阳),有崤山阻道,高耸巍峨,峻阜绝涧,车不方轨,长圾数里,崎岖险恶。李翕以渑池偏僻,民情无以上达,谷物不出山岭,百姓财力困乏。于是,集民夫修崤岭之道以连洛阳。路通,民大悦,歌颂德惠。

渑池有碑,详载其事。文曰:“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邑池五瑞图,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之图象,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

6、董卓进京前后的渑池。

东汉未年,宦官专权。中平六年(年),为诛灭宦官,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商议,密调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以武装干涉来解决。董卓早有野心染指朝政,认为机会到了,就带三千铁甲,日夜兼程,向洛阳进发。渑池是东西交通要道。当董卓行军到渑池时,突然接到不让进京的命令。董卓全然不理,在渑池写了一封信,表明进京的理由和决心。9月董卓进京后,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大肆杀伐,独霸朝纲。引起了各路诸侯的不满,大家公推袁绍为盟主,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其中,长沙太守孙坚的军队,最厉害。初平元年(年)2月,董卓亲自带军队和孙坚对阵,结果,董卓的军队大败。从洛阳退却,屯兵渑池为防,并在陕县设置预备队。孙坚进入洛阳后,派部队到新安、渑池,准备进攻董卓军队。在渑池双方成僵持状态。董卓委派董越屯兵渑池,自己引还长安。渑池人民饱受董卓之乱的战火。

7、汉魏时的渑池工业已相当发达。

《汉书·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渑池。”古代盐铁专营,汉代渑池已有钢铁冶炼及加工厂。年4月,因渑池火车站扩建站台,发现了汉魏时期的窖藏铁器及冶铁作坊遗址。遗址在火车站东南侧,东距五里河50米,南临涧河,北与陇海铁路相连,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出土窖藏铁器多件,60多种器形,重达3多公斤。同时出土还有炼铁炉、陶模具、耐火材料、铁渣等遗物。这批出土的铁器中有多件铸有文字,如“黾”“黾左”“黾右”“黾池军左”“黾池军右”字样。还有其他地方作坊的产品。铁器质地有白口铁、灰口铁、可锻铸铁和铸铁托碳钢,尤其是有两件“墨球铸铁”,这两件是近代的一种新型结构材料。英国年开始冶炼,美国年生产,而我们黾池远在0年前就能生产。所有,我县的工业文化远在0多年前就比较发达。

渑池还有铸钱遗址。年在张村乡高桥村玉门沟内发现一五铢钱铸造遗址。发现一批泥范,其中一个有,14个钱模,阴刻“五铢”二字十分清楚,据考证为东汉时的“五铢钱”。说明我县当时还是一个造币工厂。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公元年--年),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

1、三国渑池县治移至蠡城。

《太平寰宇记》:《周地图记》云,后汉建安中,贾逵为令时移县理蠡城(今洛宁县王范镇中原村)。又接《郡国县道记》云:汉渑池城与渑池水源南北相对。曹魏移于福昌县西六十五里蠡城。《郡国县道记》唐贾耽著。

蠡城,在河南洛宁县西,后汉建安中渑池县治此。《三国魏志·贾逵传》载:建安九年「公元年」,(逵)后举茂才,除渑池令。建安十年「公元年」,“高干之反,张琰将举兵以应之。逵不知其谋,往见琰。闻变起,欲还,恐见执,乃为琰画计,如与同谋者,琰信之。时县寄治蠡城,城堑不固,逵从琰求兵脩城。诸欲为乱者皆不隐其谋,故逵得尽诛之。遂脩城拒琰。琰败,逵以丧祖父去官,司徒辟为掾,以议郎参司隶军事。”《水经注》洛水过蠡城邑南。

2、曹操开北山高道。建安十七年「公元年」,曹操西征巴汉,厌恶南道(即按春秋时经渑池入洛阳之北崤道)之险,避铁门以西沿路积水而开此道。因路基在原北崤道之崤山南麓,地势高,故名北山高道。具体路线,由新安之铁门入渑池境北上,经台子坡、坻坞、后涧折向西南,过窑坡、韶峰、坡头、岭南、范洼、石板沟、大小口门至大蛇湾西入陕县境。至磁钟与北崤道合一。至西晋太康三年(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路,始恢复春秋时捷径。

3、曹魏时,黾池改为渑池。

据《禹贡指南》卷二,汉行火忌水,故书作黾,魏行土,而土得水则柔,故复书为渑。晋以后再次反复。金明时又讹作沔。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汉朝属于火德。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曹丕代汉后,曹丕称帝,建立魏朝,改汉火德为土德。黾池改为渑池。改雒阳为洛阳。

责编:王晓亮

供稿:姚学谋

审核:上官英敏

编辑:王菲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tc/2547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