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文化三门峡序言

白癜风治疗权威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文化三门峡》序言

——兼谈三门峡印象

张大卫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三门峡这片土地上,仰韶文化、老子文化、禅宗文化、虢国文化、陕州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等源远流长又独具特色,是全体市民文化自信的水之源和木之本,成就了三门峡人创新进取、包容开放的精神气质,彰显着三门峡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营造着三门峡人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为涵养本源、践行文化自信,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编纂了大型文化丛书《文化三门峡》,并邀请河南省原副省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作序。现将该序言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一)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编纂了大型文化丛书——《文化三门峡》,市里同志嘱我写点什么,我不敢贸然答应,但又知道推托不得。

  河南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自年前文明之肇始,一直处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演进的主脉上。因而,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河南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那些浩瀚的文化典籍、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遗迹、灿烂的文化和文明成果、散逸于民间的文化遗珠、淳朴而又多彩多姿的风土人情,都需要认真挖掘整理。因为它已深深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有些甚至已经升华成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传统和精神品格。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河南省委、省政府深知自己肩上担当的责任,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每个五年计划中都有重大文化工程开工和建成投用,在推动文物、戏剧、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学、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等文化领域的发展进步上,可谓不遗余力。同时,在新闻、网络、建筑、旅游、体育、宗教、饮食、商贸、广告、设计、休闲、消费等领域,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有张力和活力。独具特色的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姓氏文化、寻根文化已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和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一句“老家河南”,就使多少海内外华人聚了心、有了魂。

崤函古道资料图

  所以,当我捧着将要付梓的《文化三门峡》样书时就想,在文化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软实力的今天,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在文化建设上应做的事和应补的短板很多。我们每一个市县,都可以也都应该编一套这样的文化丛书,记录逝去的岁月和故事,留下当前的时光和风景,同时,让它更信达、更生动、更精致,以免后人在把我们当作“他们”议论时,只道是谁拆了一片街区,谁盖过一片楼,谁修了几条路,而这些人却把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之魂给弄丢了。 

  (二)

  最初听人念叨“三门峡”这个地名时,自己还是身于千里之外的学龄前玩童。那时,祖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不生长在那个年代,你很难理解什么叫“热火朝天”“捷报频传”。一些今天看起来不足为奇的事,那时却可以让人倾情   我第一次看到水库大坝的图片,是在“三门峡”牌香烟的烟标上。这种烟档次不低,与胡同里的孩子们游戏,把“三门峡”烟标折成三角来摔,与“牡丹”“大前门”“大重九”一样神气。少年时代读到贺敬之的诗——《三门峡——梳妆台》,诗中抒发的“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和“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的磅礴气势,还有老艄公、黄河儿女、新一代闸工的影像,以及“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的畅想,都让我内心感到震撼并引起了我对三门峡的无尽遐想。

  后来,我因工作关系每次到三门峡水利枢纽时,都要走过大坝,静静地坐在传说中大禹劈开三门的遗迹边,凝望被狂涛巨浪冲击的砥柱石,用心去体验它的坚忍和顽强。可能也有我的建议吧,贺敬之的这首诗如今被镌刻在黄河右岸边的一块巨石上,默默地诵念一遍诗文,我们仍能听到历史空谷足音的回响。

  说到历史,三门峡不愧为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地,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正是在这里,我们的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我们点燃了文明的篝火,开辟了神奇和梦幻般的彩陶时代。从仰韶村、庙底沟、北阳平到黄帝铸鼎原,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掘和研究,还在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召公分陕石、秦赵会盟台的遗迹仍在倾听着黄河的千年涛声。“紫气东来”“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起死回生”“鸡鸣狗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故事仍飘浮在历史的烟雨中。走进这块土地,你就如同翻开了中国历史这本大书,而脚下俯拾皆是的民族记忆的遗珍,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函谷关资料图

  三门峡历史的悠久和厚重,部分来自于它的山川形胜。它地处豫、陕、晋金三角的核心区域。黄河冲出晋陕峡谷后遇秦岭阻挡,在三省交界处拐了个小于九十度的大弯,而后又劈开中条山和小秦岭、崤山山脉的封堵,东流而去。于是,在黄河天堑之南,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夹持下,在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之间,形成了一条连接长安、洛阳两京的险要通道——崤函古道,在这一古道之上,建起了一座“丸泥可封”的雄伟关隘——函谷关。正是在这座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要塞下,诞生了我国哲学思想史的开山之作《道德经》。也正是在这条咽喉要道上,金戈铁马、秋风鸣镝,演出了一幕幕雄浑苍凉的千年历史活剧,留下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不朽诗篇“三吏三别”。

  对于三门峡境内锁钥两京的这一古道和雄关,古人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贾谊的《过秦论》、张衡的《两京论》都极言其险固,李世民也发出过“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的慨叹。如今这里作为古丝绸之路唯一的道路遗产,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需要一提的是,年豫湘桂战役之后,由敌酋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发动了“灵宝战役”,侵华日军妄图一举攻下潼关进而占领关中和西安,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终使其铩羽而归,梦碎崤函高地和灵宝弘农河畔。

  回顾如烟往事,岁月可以从我们身边流逝,心情可以静如湖水,但被时代烈火淬砺和风雨洗礼的三门峡,就像狂涛骇浪中的中流砥柱石一样,已被历史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特质和城市品格。

  如今的三门峡,是现代化工业重镇和国家黄金生产加工基地,是黄河金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美丽天鹅之城,是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生态保护区,也是闻名遐迩的万人帐篷音乐节所在地。来到三门峡,你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组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的美透着远古的缥缈和厚重,透着湖光山色映衬下的淳朴和轻灵……

  (三)

  我第一次去三门峡,是年秋天。

  大学毕业不久,我对机关工作极不适应。单位派我和水利厅的几位专家一起考察豫西山区的小水电建设,当然是心花怒放。

 仰韶文化博物馆资料图

  那时的三门峡,安安静静地横卧在崤山脚下的黄土塬上,北面隔着黄河,就是巍峨的中条山。城市规模不大,街区整洁精致。因有不少前苏联专家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一些建筑物还带有俄罗斯风格。

  我们进山向南后的第一站是卢氏。上大学时,我参加现代文学史研究课题组,了解到鲁迅先生主持的未名社有一位后来成了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和教育家的青年——曹靖华,也曾读过他的散文集《飞花集》和译作《铁流》《保卫察里津》等。较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契科夫、爱伦堡等俄苏作家与作品的曹靖华就是卢氏五里川人。此外,我多次听母亲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她们这些流亡学生如何从洛阳出发,徒步翻越重重大山,在去汉中的路上曾于风景秀丽的五里川歇过脚。五里川,一直是她心中关于战乱年代的美好回忆。

  第一晚,我们先宿在了卢氏县政府的小招待所里。一路上风景很美,峻峭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山泉、灿若丹霞的枫叶……。走出崤山,又进熊耳山,大山太深,路不好,人和车都疲劳不堪。主人用山柴炒了几盘山珍招待我们,豫西人节俭纯朴,当时一般待客也并不上酒。我好奇地听着主人讲关于红二十五军、原始森林、城隍庙、露天裸浴等亦雅亦俗的故事,并把那晚的故事的细节和山珍的香味记到了现在。回到住处我推开窗户,只见一轮明月当空,照着楼下波光粼粼北去的洛河,远处天际是大山黑黝黝的剪影。在当天的日记中,我写下了“卢氏一片月”做主题。几十年过去,我确实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好的月色。

  清晨,我被一阵阵有节奏的击打声唤醒。开窗一看,不远处的农人正在场上打谷,他们手拿的工具我这个老知青从未见过。县里的同志告诉我,那叫“连枷”。“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作《秋日田园杂兴》时是宋朝啊,时间在大山深处也凝固了吗?

  再启程,翻越分水岭,来到五里川。这里已是长江流域,蜿蜒南流的老灌河怀抱着这座古镇。它再往南流,将汇入丹江,今天北京人得南水北调工程之利,也已尝到了它的甘甜。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山乡的宁静还未被外面的喧闹所打破。下了路,当地人向我指着山脚下三间瓦房说:“这是一位北京女知青的家,留下了,没走。”我知道,在这大山深处可能深藏着一段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此次前往的小水电站在双槐树,那时它还是五里川辖下的一个大队。水电站的情景早已淡忘,但记得站下九龙洞口长着两棵高大而北方极为罕见的柯楠树。主人告知,这是两棵奇树,每年都会开出不同色彩的花朵。中午饭安排在一个青年电工家,因为他家宽敞利索。小伙子和我年龄相当,憨厚热情,说话时脸上还透着羞涩的红晕。他堂屋里除了一张白茬方桌外并无长物。饭间,我转脸向西屋一看,只见里面摆着两个同样白茬的书柜。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城市居民家里也难有两个书柜啊。我走过去一看,柜上摆着满满的书,而最显眼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格莱特船长的女儿》《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全套!小伙子告诉我,书柜是他自己打的,他喜欢读科幻小说,喜欢凡尔纳!

  生活清简而不废诵读。大山的皱褶挡住了很多东西,但却没挡住年轻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是卢氏南乡著名的教育家,鲁迅先生曾亲自为其撰写教泽碑文,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这山村里浓郁的书香是因为曹老先生的播撒,还是来自更久远的传袭?后来,我找到了答案,这两种因素都客观存在。三门峡的山区,远而不闭,偏而不封,人心始终是包容的、开放的。还是这一次考察,灵宝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山里的农民爱看皮影戏,城里的居民爱看“眉户”,而公家的人爱看豫剧。可见由于地处三省交界,民众的业余文化偏好也是多元的。

  此后,我因扶贫和规划建设豫西山区的铁路、高速公路网又多次去过三门峡的大山深处,也陆续结识了一些山里的年轻人。他们像我熟悉的三门峡朋友们一样,有着天然的朴实、厚道、聪慧的性格。如卢氏的一位女孩子,自己搞起了电商、微商,把山里的猕猴桃、蜂蜜、山珍卖到了国外。我曾经的扶贫联络点卢氏毛河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通过修路和开发绿色农产品,已使这个离乡政府还有40余公里的偏远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渑池的一位喜爱摄影的青年农民,开饭馆挣了些钱后,把它全部用在了小浪底移民区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仰韶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上,终在考古学术专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他精心仿制的彩陶,也被各大博物馆展陈作为复制品所用。几年前,我曾接到他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通过查找资料和考证,一段被湮没百年的历史重见了天日——他的故乡是距今万年前人类的远祖“渑池上河曙猿”化石的发掘地。现在他仍和中美古人类学家保持着联系,被他们称为“文化学者”。

  三门峡的那些偏远山村,风景依然秀丽,交通条件却已大为改善,在中央脱贫攻坚的号角中,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知那位留在五里川的北京女知青、那位喜欢凡尔纳的农村电工,还好吗?   

  (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汉书·沟洫志》云:“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在中国河川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是由它在中华民族成长历程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他讲到“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这两段意味深远又令人荡气回肠的话,为我们启发了体察黄河的两大思路。一是它西决昆仑、咆哮万里、百折不回的气势,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奇伟壮丽的自然画卷。这壮阔浩荡的意象之美,已成为炎黄子孙苦难与磨砺、奋斗与希冀的宏大背景和精神力量。二是它用自己的怀抱,孕育了辉耀人类社会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也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万里黄河,犹如一首雄浑的交响曲,何处才是她最华丽的乐章?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从未中断、世无仅有,在哪里才能找到并破解她文化基因的密码?

  来到三门峡,了解三门峡,你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在这儿找到答案。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曾有诗句吟诵河出潼关而水力益增其奔猛的浩荡气势。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成就了“大禹治水”的万年伟业,塑造了一条早期中国的文化历史长廊。也是在这里,经过百年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奥秘所在。

  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的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绘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等精美图案的彩陶片和石器,这里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这一距今年至年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它上承中原地区裴李岗(贾湖)文化和陕西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为中国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彩陶时代,并在庙底沟文化期向四周强势扩大自己的影响,促进形成了覆盖如今大半个中国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而安特生先生主持的在仰韶村的发掘活动,也被考古学界尊为中国现代田野考古的发端。

  我因工作关系和业余爱好,多年来相继结识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些令人尊敬的师长和专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及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看到“文化三门峡”丛书的《仰韶文化》和《陕州文化》分册中,有刘庆柱、陈星灿同志分别作序,他们都是中国考古界的扛鼎之人。说来也不奇怪,中国考古界的大咖们,许多都在三门峡参加或主导过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因为这里始终是考古工作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点区域。

  前些年,三门峡在渑池仰韶村建有仰韶文化博物馆。因建立较早,现在看内容略显单薄,尚无法展现中华民族伟大而美丽的仰韶时代的全景。倒是村中的那条“安特生小道”,却很有些意味。徜徉其上,我们可以悄然体会一下考古人工作的辛苦与有重大发现时的喜悦。如今,三门峡正在庙底沟遗址上建设一座新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届时,充满历史张力和魅力的庙底沟文化期及仰韶彩陶时代的全貌,将再现于世人面前。另外,随着北阳平、西坡、黄帝铸鼎原区域的考古发掘不断深化,我们可能会从社会形态发育的角度,真正找到那把开启中国年文明大门的钥匙。

  让我试着归纳一下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仰韶文化、对三门峡深厚历史积淀的一些重要解读:

  1.仰韶文化不同类型期的彩陶图案,应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石兴邦)。它们经历了由写实到写意到象征的过程(苏秉琦),鸟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代表太阳的金鸟,蛙的形象演变成代表月亮的蟾蜍。这是先民们对太阳神和月亮神崇拜在彩陶花纹上的体现。它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严文明)。

  2.半坡类型彩陶的鱼纹变成了单独的直线,而庙底沟类型的鸟纹则变成了有起伏曲线的几何花纹(李泽厚)。彩陶花卉纹是庙里沟类型文化属性最显著的特征。北魏之前,“花”的汉字就是“华”,崇拜“花”的庙底沟人,就是最早的华人。三门峡地区是“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命名地,它位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主要七大考古学文化分布区之中。这里诞生了中国人最早“中”的理念。这种“空间属性”的“中”与考古学的“文化属性”的“华”,最终形成了融这一文化人群活动空间和文化内涵为一体的“中华”(刘庆柱)。

  3.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时期的人们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农业经济相当发达(陈星灿)。它的彩陶纹样,也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映照。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可使人清晰地感到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纯朴和天真的意韵,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李泽厚)。

  4.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史前时代中国境内分布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刘庆柱)。约年前,它的强力扩张,使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区,形成了空前一致的文化面貌,带动大汶口、红山、崧泽等文化区渐次开始了文明化进程,并进一步将边缘地区的其他考古学文化融合成为一个稳定的超级文化共同体(韩建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影响千年的大文化圈,它便是最初的中国(张光直)。这也在地理上和文化意义上为夏商周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韩建业)。

  5.从安特生开始,到李济、裴文中等学者都先后提出过“彩陶之路”这一命题,即在中原地区与西亚和中亚间,有一条彩陶文化传播之路。安特生曾因此提出过“东方文化西来”的假说,但他后来在大量考古发掘成果面前否定了自己。事实是当仰韶庙底沟文化处于强势扩张期时,其传播到了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一带,深刻影响了马家窑类型(半山—马厂)彩陶的发展。在这里,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西亚地区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碰撞,为我们带回了铜金属冶炼技术,并促进中原地区开启了铜石并用时代。

  这条路比之后的丝绸之路早了数千年,但它们的地理走向和文化意义却有高度的相似性。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在彩陶文化逐渐衰落后,中原地区于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对周边文化兼容并蓄,致使二里头文化强势崛起,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和王朝国家形态,这也使中原地区长期处在了东亚地区史前文明中心的位置上(李济、裴文中、韩建业、陈星灿、赵辉等)。

  6.随着红山、良渚、屈家岭等地遗址的挖掘,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更加鲜明,但它并不能否定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作用与价值,也不能动摇黄河文化的根与魂的地位。三门峡灵宝黄帝铸鼎原—北阳平区域数百平方公里内密集发掘的几十处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正为我们揭示出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更为深刻的内涵。在西坡遗址发现的若干公共殿堂式房屋、中心广场、大量墓葬的规划特征,表明社会分层和有组织管理现象的出现。这也体现了它与同期的其他文化相比,是一个崇尚节俭、“务实进取”的文化(严文明)。它的以农为本、重贵轻富、朴实执中和重祖先、轻神力的理念,彰显了更注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更注重社会财富的传承、更注重为后人生存奋斗创造条件和更注重礼制秩序的文化特质。这些都深刻影响到后世,长期左右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发展道路和基本社会格局(韩建业等)。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他赞成美国教授德克·布德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一文中的重要观点,即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我认为仰韶特别是庙底沟期遗存所揭示的精神理念和文化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基础。

  中华文明年瓜瓞绵绵,来自于自身不断修复、创新和对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但它的基因,却来自于对年前以三门峡为核心区域的黄河文化精髓的萃取。著名考古学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感悟考古》一书中,以仰韶文化为例证,深刻分析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模式问题。他认为广布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及其后继的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文化因遵循突出王权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了社会持续发展和文明延续,且随着其不断向外扩张和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强,最后成为绵延不绝的核心文化。而周边一些文化因突出神权、崇尚祭祀造成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则盛极而衰,过早夭折了。

  他认为,这一历史进程给了我们六条重要的启示:1.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道路是决定其能否持续生存发展的关键。2.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根据自己发展需要主动选择,不断吸收异民族文化先进因素,是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3.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是保持民族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4.共同信仰和共同文字体系的使用与推广,是维护自身统一的重要纽带。5.“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理念及在其指导下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的实践,是自身顺利发展的保证。6.社会动员能力的强弱,关系到能否组织起足够的人力资源修建大型工程,抵御自然灾害和维护统一,保卫家园与土地。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历史客观的选择。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才能使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充满活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前所长王巍先生说:“三门峡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是多年前辉煌的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区。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是三门峡重要的文化品牌。”

  聆听智慧的思想和声音,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央关于黄河文化传承与保护战略的意义、认知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洞识三门峡丰厚的历史积淀及生机勃发的内在文化力量应该是有帮助的。

  习近平同志年视察河南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目前,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正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守望黄河、守望仰韶的三门峡对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情感。因为,作为黄河水土和文化养育的中原儿女,我们对自己是谁的骄傲不只停留在过去,它定义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文化三门峡》功莫大焉。

  年春于北京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tc/25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