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知遥
这是一套丛书,第一辑出齐四本,它们分别是《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布老虎卷》《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面塑卷》《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木雕卷》《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学术发现卷》。共计一百万余字。每本图书都配有现场调查和传承人的珍贵资料图片近百张,这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理想:为散落在大地上的,身怀绝技的,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家们留下自己的声音。经过了十多年的举国体制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逐渐已经形成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深感荣幸。该丛书源自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天津大学承办了其中的“布老虎制作技艺”“面塑制作技艺”“木雕制作技艺”“葫芦雕刻制作技艺”等四期研培。该研培工作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直接指导下,在天津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经过两年多的现场和研培班学员的亲密接触,经过研培前近8年的持续调查、访谈以及研究,四期研培班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了视野,强了基础,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的能力,受益的不仅仅是传承人自己,还有广大的在校研究生们。在和我们一起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那些90后的学生们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深切的关心,我们不甘心就只是一个月的面对面相处时间,我们还要替他们留下他们的文化记忆,替他们发出声音。因为,结业之后,他们这些学员就回到了各自的家乡,或者远乡僻壤,或者荒疏小镇,他们大多是纯粹的手工业者,好多都是靠土地维生的农民,一辈子没出过省城。但他们的技艺确实传承了好几代,他们的艺术是地方特色,感染着我们,浸润着我们。听他们讲述个人成长,求艺过程,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本来就是很好的教材,这些就是中国故事。我们的所有师生都是故事的倾听者,而他们是故事的主角和演绎者。过去我们习惯了到传承人家里去,匆匆几天的访谈就走。现在我们把他们请到我们的校园,利用一个月免费培训的时间,和他们彻夜长谈,仔细聆听那些遗落的细节,补充我们原来在田野考察中的不足,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我想起十年前,我在山西黎城采访“中华第一虎”的制作者,布老虎艺术的国家级传承人高秋英时,她说自己身体不太好,响应国家号召带了很多徒弟,徒弟们学会了到处卖她的“黎侯虎”,她自己做的虎不好卖了。这是典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实例,现在她的景况已经有所改善,国家大力扶持非遗项目,她已经成为多个“黎侯虎”工作坊或文化公司的顾问,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励,继续在开门授徒。我想起十年前在山西潞城拜访的“潞王虎”传人刘海兰,她68岁依然参加了我们天津大学的布老虎研培班,为班级学员示范,毫不保留地传授。想起她面对中央电视台的直播镜头说出的话:“我只上过三天学,自己学会写名字,我没想到我这样一个农村老太太能到大学上课,而且一来就是天津大学,这是我一辈子最开心的事情。”我还会想起十年前在田野中认识的当时80岁的河南灵宝的崔荣清大娘,她听说我们来了,早早就在山坡上的小屋前迎候,用一天时间给我们演示了整个布老虎的制作过程。黄昏时,我们要走了,她握着我的手说:“娃啊,你什么时候再来啊,我是怕等不到你了。”年布老虎班开班,我打电话过去,她的后人接了电话,告诉我,她已经故去几年了。幸运的是,我们的研培班,在国家研培项目的大力资助下,将那些年在边远田野里结识的民间“巧巧”们“高手”们都请回到天津大学,让他们同堂交流,共同学习和切磋,结合他们的需求,及时请品牌设计、创意大师、营销学专家为他们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困境,指出自我造血的方法和路径。
我们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事,不仅仅是专家的事,也不仅仅只是开发商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传承人自己的事情,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承载者和创造者,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们内心对传承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决定着今后非遗的命运。所以,关心民间艺术家所思所想非常必要。对不起,在这里我避开了艺人的称呼,更愿意真挚地称呼他们为民间艺术家、传承人,因为我觉得他们配得这样的称呼,他们该有自己尊敬的名号。只有和他们聊天和深谈,我们才能走出课堂走出理论,真正了解非遗保护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作为传承人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在理想中他们想成为什么。所以,我们的访谈重点解决的就是传承人生活经历和求艺经历中促使他形成目前风格的原因,从而追根溯源找到最初的传统,通过对这个技艺的过程复现,让更多秘而不宣的技法直观地呈现在镜头和图片中,通过传承人对现状和未来的描述,读懂他们的误区,解决他们的困境。从田野关系的搭建,到田野关系的融合,到无话不谈的心灵沟通。传承人给了我们师生巨大的营养。当他们结业时,也是我们师生田野工作的结课时间。不,还不够,根据研培的要求,我们在传承人们回去后,接着开始细致的回访,主要了解在结业后回乡取得很大进步和成绩的代表性学员,寻求经验,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成果案例进行新一轮推广。所以,我们的目光所及就看到了70后80后90后的传承人们,结课后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始主动申请作品专利,申请产品商标;开始加大全国的巡展和参加展会,积极开拓市场;开始主动走到大都市里开班授课,和营销公司积极接洽。他们开始把眼光放远,成立了自己的手艺圈,互相帮助提携,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传承的路上不再孤单。更可喜的是,这些尊敬的艺术家已经把自己的手艺和非遗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门授徒,帮助解决附近的残疾人就业,村庄闲散的劳动力,让手艺成为扶贫工作坊的利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所以我们看到葫芦班陕西洽川的李菲、河南南阳的侯宗娜等人都在非遗扶贫、支持就业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还有的学员不断创新,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开设自己的产品展厅或者博物馆,增加对外宣传力度,利用自媒体频频亮相,让传统艺人在现代社会发光发亮,做的比较好的有新乡的面塑艺术家刘真、甘肃的木雕艺术家李华中等人。每一个精选的艺术家都是非遗传承人中闪亮的那一个,他们无论挫折还是成功的经历都是一道传奇,在贴近真实的口述实录中,我们师生本着真实记录、仔细捕捉、留住历史、启发众人的目的,让这样一套书,既可以成为非遗保护的成功案例的汇总,让不同行业的非遗传人在阅读中获得启发;也可以成为专业研究者的田野资料,为非遗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提供智慧;同时也可以成为大众的读物,在欣赏每一个民间艺术家的个人故事里,了解和亲近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尤其是,非遗需要从娃娃开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非遗保护意识这几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在这四本书中,还有一本是近几年来配合非遗教学和研究,陆续延请的全国知名的顶尖学者的讲座整理,这些学者来自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学、历史学、文学等不同的学科,学者大多已经在非遗行当声名鹊起,其中不乏刘魁立、刘铁梁这样的学界泰斗,也有邱春林、宋俊华、李松、林继富、赵旭东、张士闪等学界大家。为的是,在倾听传承人想法的同时,聆听来自专家学者的见解,形成共振的效果。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并不会就此打住,第一辑之后,我们还会继续整理十多年来以及今后的田野考察的口述笔记,以及田野调查报告及研究文章,陆续成书,把研究继续深入下去。民间的天地太大,民间的田野太广,在有生之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带着一份责任,我会继续和我的团队们一起行走田野,为找寻那些被遗落在大地上的花朵而努力。该套丛书出版之时正是国际教育学院成立20周年和天津大学建校周年的日子。谨以此套丛书为学院和学校祝贺生日。此为总序。马知遥
/3/16
编辑推送:常国毅
校对审核:马知遥刘垚瑶姜向阳
行走田野的智慧
和我们一起行走田野,收获智慧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