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出版社/换个角度看文化
今天是母亲节,祝福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诗经》中有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从古至今,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在子女眼中,母亲就像天空中的那盏启明星,始终闪着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忆: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
在多数文学作品中,母亲都被赋予“善良”“勇敢”“坚韧”的形象,是“伟大”的代名词。
而在以真实为特色的人物传记中,母亲更是传主身边浓妆淡抹的重要角色,对传主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今天,我们从本社出版的五本新书中,节选了部分描写母亲的精彩内容。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母亲的爱都犹如一条长河,始终围绕在我们身边。
?母亲节快乐?
抗战时期金一清带领四个孩子的逃难生活
外婆(金一清女士,编者注)既担心这个失去经济来源的家庭难以持久,又忧虑落入残暴的日军魔窟,终于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一条闯过沦陷区封锁线前往大后方的路线,不得不铤而走险,于年5月带着四个孩子秘密弃家逃往大后方的战时陪都重庆。
年冬,大姨妈焦鼎文、大舅焦国杰、母亲焦俊保、三姨妈焦景文(从右至左)的合影(摄于北平西城永宁胡同)
外婆一家有个年长的邻居姓王,夫妻俩都是河北元氏人,儿子在战争中失散了,与儿媳、孙女一起生活。王老先生不知怎么打听到外婆的出逃计划,一医院做护士的儿媳带到大后方去。外婆没法推脱,也只好同意了。
大姨妈焦鼎文记得她们一家人和邻家护士是从北平前门站上了火车,车上旅客稀少。外婆十分机警干练,嘱咐大家路上不要随便说话,保持安静,一切由她出面应付。她则声称自己是商人太太,迫于生活到外地寻找丈夫。
火车行驶到终点站河南商丘,一行人又雇骡马大车往安徽亳州进发。当时亳州还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下,外婆一行人刚在亳州的一家小旅馆内安顿下来,就有几个国民党士兵进来协助兑换沦陷区和国统区的货币以赚取差价。
外婆等一行人在亳州略事休息,便又雇车前往河南漯河、舞阳,那里有外公一位在税务部门工作的堂弟焦一民,协助外婆雇了四辆人力架子车,再经邺县、许昌、龙门去洛阳。为了躲避日本鬼子和劫匪,一行人不敢走大路,只能择熟悉的小路行走。
当时河南大旱,一路骄阳似火,土地龟裂,田野里的庄稼矮小枯黄,树木和野草也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由于天气太热,每天凌晨天刚放亮,大家便早早起身上路,中午天热难耐,只好找地方打尖休息一段时间再前行,入晚则在路边鸡毛小店投宿。
七十多年后,九十多岁高龄的大姨妈焦鼎文还清晰地记着当时的情形:“晚上入住的旅店极简陋,房间都很小,进门大多就是一条土炕,炕上臭虫、跳蚤横行。我们七手八脚把行李从车上卸下,搬到炕上铺开,常常来不及洗漱就睡着了,夜里浑身上下被臭虫、跳蚤叮咬遍了也未察觉。天刚蒙蒙亮,车夫就吆喝着大家起身赶路。日子一长,我们几个孩子都能手脚麻利地捆扎行李。”
“天气实在太热了,白天我们躺在架子车的行李上,烈日把脸上的皮肤灼伤了,慢慢形成黑壳,然后结痂脱落下来,里面是新长出来的粉红色的嫩肉,一触碰就疼。”
年,外婆和四个儿女离开北平前的合影(前左为大姨,后左为大舅,后中是母亲,后右为三姨)
“有一天行进在路上,妈妈与小妹焦景文同乘一辆架子车。小妹经太阳一晒,晕沉沉地竟睡着了,无意间将胳膊伸进车轮的车条里,‘哇’的一声惨叫。‘停车,快停车!’妈妈吓得连连惊呼。车停住了,妈妈才小心翼翼地把小妹的胳膊拉出来,所幸只是皮肉伤,没有伤及筋骨。”
“我们一路上备极艰辛,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一天时近中午,还没有找到打尖吃饭的地方,一行人饥肠辘辘。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村妇卖包子。我们几个孩子高兴极了,纷纷跳下车狂奔过去。妈妈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大包子,我饥不择食地一口咬下去,里面竟是盐水和嚼不动的大葱枯叶,让人扫兴极了。”
“我不敢观看《一九四二》这部影片,当年在河南逃难的那段痛苦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印记太深刻了!”回首这段往事,大姨妈焦鼎文眼里噙满泪水,喃喃地说。
就这样,外婆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辗转于河北、安徽、河南等地。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总算穿越过国统区和日占区间的严密封锁线,来到洛阳。在洛阳,外婆找到外公的好友梁子清先生,他安排外婆一家人乘“闯关车”去灵宝。当时,由于洛阳至灵宝之间的公路,时时遭受黄河北岸日军的炮击,外婆带着孩子们只能夜间乘运货的闷罐火车“闯关”,进入陕西,再翻越秦岭山脉,艰难地向成都进发。
大姨妈焦鼎文(左)、母亲焦俊保(中)和三姨妈焦景文离开重庆前的合影
母亲多年前回忆,当初一家人行至四川剑阁时,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趁夜色分乘一队运货的卡车在崎岖的盘山路上行进。不料,母亲和舅舅乘坐的卡车跌下山崖,坐在车箱货物上的一位乘客和他携带的几只公鸡都当场被摔死。他们兄妹因坐在驾驶室里,总算幸免于难,只是舅舅的一只耳朵被撕裂,血流满面。卡车司机也跌得浑身是血,他艰难地爬出驾驶室,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和舅舅兄妹俩抱置于路边,自己趁着夜色溜之大吉了。不多久,一伙衣衫褴褛的山民呼啸而至,将车上的货物一搬而空,只余下卡车残骸、一具尸体和两个在路边瑟瑟打抖哭泣着的孩子。待外婆带着两个姨妈乘坐后面的车辆赶到时,看到两个儿女劫后余生,不禁搂在一起痛哭。好在外婆年轻时有过做护士的经历,急忙为舅舅处理了伤口,一家人才继续前行,直到年8月初到达成都。
以上内容节选自《家事沧桑—外公外婆家族的百年老照片》,作者:郑建邦
苏轼母亲:读书识字,不是为求官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天性善良又笃信佛教。她认为,人性应当以慈善为本。要做到与人为善,必须得有一颗慈爱之心。孩子的爱心,应当从启蒙时培养。一个孩子,只有从小爱长辈,爱兄弟,爱家庭,爱伙伴,长大后才能爱社稷,爱天下。这样的善与爱,甚至应该延伸至任何有生命的事物,包括小动物乃至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等等。
苏轼两三岁时,母亲程夫人就每日设立功课,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她从历代史书典籍中,搜集一些著名仁人志士的史传故事,并编辑整理成册,作为孩子们的启蒙教材。她对孩子们说:“读书识字,不是为求官,不是为谋食,也不是专为求取名利,而是为了知事明理,学会做人。”
程夫人很注重教孩子们学习历史。她认为,历史既教人学知识,又教人明事理,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程夫人经常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来启发引导孩子勤于思考,明辨是非。
母亲对苏轼兄弟的教育,不止于文化传输,也有劳动教育。苏轼被母亲送到书院念书时,每天放学后兄弟俩温习完功课,就扛上锄头,带着树苗,跟母亲一起到祖茔去栽松树。
劳动,不仅强健了孩子们的身体,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更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孩子们在山坡上种下了一棵棵树苗,母亲却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一棵棵树苗。
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了苏轼、苏辙兄弟最好的启蒙教育,蜀地浓郁的文化气息,也给了兄弟俩良好的熏陶。
以上内容节选自《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郭宏文陈艳婷
巴金:母亲教我爱一切的人
巴金在公馆里受到的最初的教育,主要来自母亲陈淑芬。在荒僻的广元时,母亲自然是巴金幼小的世界的中心。回成都后,长辈、亲人多了,活动的天地更广了,但巴金最依恋、最敬重的人仍然是母亲。巴金后来把母亲称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先生”。母亲对巴金的言传身教主要是“爱”。巴金说:“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母亲作为大家庭的长房长媳,是一个温和宽厚的贤妻良母。
“一张温和的圆圆脸,被刨花水泯得光光的头发,常常带笑的嘴。淡青色湖绉滚宽边的大袖短袄,没有领子。”这就是巴金在追忆中描绘的母亲的肖像。母亲絮絮教诲巴金兄弟“忠实地生活,忠实地爱人,帮助人”,力图让孩子们懂得为人立身处世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她把中华民族民族性中宽厚待人的一面,同传统伦理中施善积德的泛爱思想揉和起来,作为做人的根基。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深深地植在巴金幼小的心中。它对巴金的影响主要在于推己及人:“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社会连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全性格的根柢。”
以上内容节选自《巴金传》,作者:李存光
梁羽生:最喜欢母亲挥毫作画时的风姿
在梁羽生的印象里,最可怀念、最可亲也最快乐的是母亲的爱。母亲出身大家,行为举止自有一种娴静端庄的仪态。她衣着朴素,但落落大方,头发总是梳得一尘不染,偶尔为了应酬,她也会穿上旗袍,化个淡妆,有时为陪客人,也按习惯抽抽水烟袋,但都是为了应酬,并不上瘾。每当看到母亲这样装扮,小梁羽生都觉得有点奇怪,但又觉得母亲真美。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小梁羽生最幸福的时候是晚上,因为这时候母亲就完全属于自己,她会坐在床头先跟儿子讲一个故事,等儿子睡着了,她才轻轻放下蚊帐。夏天蚊子多,可梁羽生从来没点过蚊香,因为母亲认为蚊香对小孩儿身体不好,所以她每次都是用一把小扇子轻轻为梁羽生赶着蚊子,直等到他安然睡着才悄然离去。
母亲当然没机会接受正式教育,但从父亲那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所学知识用于教育小梁羽生还是绰绰有余的。梁羽生最喜欢母亲拿出纸和笔挥毫作画时的风姿,那是母亲劳累一天后最为放松也是最美丽的时刻,梁羽生常常看得目醉神迷,对母亲画的工笔花卉也是一脸崇拜。最初的审美修养,就在这一举手一投足间滋养孕育而成。
夏日的夜晚特别漫长,父亲往往还在外奔波,这时母亲就会带着小梁羽生来到庭院里,找一个能看见月亮和星星的地方坐下,梁羽生瞪大眼睛,痴痴地一会儿看看月亮,一会儿看看妈妈,妈妈会讲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和广西有关的“狄青平南”。这个故事梁羽生不知缠着母亲讲了多少遍,真是百听不厌,他最喜欢听的就是狄青戴上面具骑上战马冲入敌阵那一段,也不知母亲怎么有那么好的口才,每次讲得都让梁羽生着迷。故事讲完了,梁羽生往往还不肯睡,缠着母亲“还讲还讲”,母亲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诗词背给他听,像李白的《静夜思》,梁羽生也就跟着母亲一句一句地念。这些童年美好的记忆,使梁羽生老年后一谈起来仍心向往之。
以上内容节选自《拓侠者:梁羽生》,作者:孙宜学
“英子,你真的喜欢音乐?”
这天夜里我们睡得很晚。已经睡下去很久了,我还是忍不住,叫了一声“阿妈妮!”
“英子—”
“今晚你的琴声多好听,像那个女的拉得一样好听!”
妈妈的脸色一下子苍白了,妈妈对我背过脸去。啊,我知道妈妈想到了什么,妈妈的心在流血!可她还是慢慢地转过了身子,脸上再次现出了坚毅和慈祥的笑容。
“英子,睡吧,太晚了。”
我鼓足了勇气,对她说出了一晚上盘旋在心底的话:
“阿妈妮,我想跟你学琴!”
妈妈已经转过头去,这时却又猛然回转过来,惊讶地直视着自己的女儿。渐渐地,妈妈的神情变了,冷峻、严厉、痛苦,仿佛我的话像刀子一样刺伤了她的心……可是,妈妈脸上的严厉和痛苦很快就消逝了,她一把抱住我,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英子,你真的喜欢音乐?”
“阿妈妮,长大后我也想当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像今晚我在剧场里看到的那个女子一样!”
“啊,”母亲叹息一声,热泪盈眶,“英子,英子,”有点语无伦次了,“好孩子,你真的想学音乐、学小提琴?”
“阿妈妮,当然是真的!”
“那好,你要是真想学它,妈妈秋天就送你去上城里的音乐学校!”
“真的?”
“真的。阿妈妮的梦想今生今世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实现了……可是你还小,你应当去学音乐,学小提琴……战争会过去的,有一天,你也会像今晚那个女子一样,登上全世界所有国家最辉煌的舞台,演奏人心中流淌出的最美的音乐!”
“妈妈,我爱你!你是天下最好的妈妈!”我跳起来一次次亲吻妈妈,大声喊着。大连城里是有一所音乐学校。妈妈曾去那里代过课,这件事我知道。
这天夜里我和妈妈拥抱着睡在一起。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已经成了那个在万众瞩目下走上舞台的仙女般的小提琴手,用颤抖的琴弦演奏出了一支支动人的、仿佛来自天国的乐曲……睁开眼时,天已经亮了。
以上内容节选自《音乐会》,作者:朱秀海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