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蒲剧冯派传人朱秀英逝世三周年纪念一

一代名伶朱秀英,从15岁由新绛考入翼城蒲剧团到45岁离开,在翼城这片热土上,整整生活、学习、工作了30春秋,作为一名演员,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智慧,都无私地献给了翼城剧团和广大观众。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翼城蒲剧团在尧乡河东几十个县级剧团中,之所以能领一代风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朱秀英这么一个德艺双馨、独当一面的台柱子。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蒲剧青衣行像朱秀英这样的凤毛麟角真是人才难得。感谢翼城县蒲剧团的前辈们慧眼识珠,录取培育了这颗璀璨的明珠,是伯乐任致祥发现收留了这匹千里马。

德艺双馨

我的故乡樊店,是翼曲绛三县有名的“戏窝子”,幼时我也曾在本村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明代戏台上跑过龙套,大人们说我不是唱戏的料,便心无旁骛地去专心读书。年从外地求学回来,执教于一完小,尝闻县剧团有个小正旦,崭露头角,好评如潮。心想此女定是个风姿楚楚,令男子倾倒的美佳人。演艺圈有句行话:三唱不如一相。一见面,使我大失所望。她身材矮胖,其貌不扬。单说身段扮相,实在不敢恭维。

朱秀英之所以是朱秀英,自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天赐一副好嗓子。师承冯安娃、宋荣庭,唱腔刚柔相济,婉转甜润,字正腔圆,喷口有力,脆如银铃,绵如抽丝,高亢悠扬,舒展流畅,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收放自如,是青衣男旦变为女旦之传承人。在生地方,她一出场,观众难免哄堂大笑,但开口一唱,台下顿时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地上掉一根针,也能听见响,板板相扣、字字入耳,成千上万如痴如醉的观众不得不伸出双手鼓掌喝彩。真是:莫道蒲坛多明星,谁人不识朱秀英!

由于各种原因,年秋,翼城蒲剧团严重亏损,连住两个多月发不了工资,百十号演职员啼饥号寒,嗷嗷待哺,工作瘫痪,人心浮动。在困境中,我临危受命,出任团长,仓促上马,重症旗鼓。此前,因编现代戏,我已断断续续和剧团打了8年交道,和许多演职员是无话不说的朋友,朱秀英就是我尊崇而熟悉的演员之一。上任伊始,她就给了我鼎力支持,出主意想办法,团结带领全体演员克难攻坚,忘我工作。帮助我上马第一个月就旗开得胜,扭亏为盈,不但按时足额发放了所有人员工资,还如数报销了药费。使濒临涣散的演职员人心渐稳,士气大增。

朱秀英出身寒微,心直口快,率真诚恳,不谄媚、不奉承、不阿谀、不客套。我到剧团任职后,全团上下都称我李团长,唯独朱秀英仍然直呼吾名。生人闻之,怒气不尊。我则不以为然,老朋友嘛,何必称官道衔(其实这算个屁官)来那些虚套套。多少年互以“老李”、“老朱”相称,直至生离死别。

朱秀英襟怀坦白,作风正派,虽系巾帼,不让须眉。剧团虽是是非之地,但她却从来不拉帮、不结伙,不翻唇、不挑舌,与我合作共事数年,服从命令,谨言慎行,作为一名党员演员,从不以名演员自居,从来没有给领导出过难题,既没有背后搞过小动作,更没有撂过挑子,拿过“糖”。角色不论大小,总是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全身心地将其演好演活、无论新戏、古装剧,凡是她塑造的人物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观众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人常说,同行是冤家。朱秀英却不这样认为。她不仅唱腔好,做派好,人缘也好。在蒲剧、晋剧、豫剧、眉户、秦腔等梨园行中,有许多新旧朋友,经常以戏会友。筱嫒娜(曹洪文)嗓音激越,声震屋瓦,是蒲剧青衣行中的魁首,在观众中知名度极高。杨翠花是蒲坛青衣中的佼佼者,音域宽阔、刚中见柔,其代表作《断桥》唱腔,如天籁之音。他们虽是地区团的名伶,但因是同行,与朱秀英情同手足,皆以姐妹相称。每每相聚,稍事寒暄,便席地而坐,切磋技艺,倾心相交,互补长短。翼城蒲剧团的青衣演员靳萍功底扎实,嗓音嘹亮,朱秀英对其十分敬重,不称“妮娃姐”不说话,互为AB角多少年,没有为争高低红过脸。

要说朱秀英的唱,那可真是一绝。年冬,翼城蒲剧团在排练自编自导的现代戏《向阳坡》时,朱秀英扮演大队长周竟业的妻子,排练中,剧团领导黄学忠、导演王庚吉、音乐设计常志民都说,朱秀英这么大一个演员,戏太少了,几句零碎唱词发挥不了其优势。作为编剧,我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在第五场周竟业思想转变的节骨眼上,用“怀来”韵为周妻写了一板20多句的唱词。始料不及的是,短短一板乱弹,观众竟叫了三次好!当其满怀激情地唱至“到如今不帮忙反加阻碍,不帮忙你就是有意拆台”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既是对演员唱腔的喝彩,亦是对剧情的点赞。此剧虽已停演30多年,但这段经典唱段却仍脍炙人口,在新生代青衣演员和广大戏迷中广为传唱。一个演员可以拔高一个剧本。翼城蒲剧团编演的大型现代戏《在红旗面前》、《向阳坡》等,个个一炮走红,饮誉三晋,与朱秀英担纲主演密不可分。这几个戏为翼城蒲剧团争来一道道光环,夺来一顶顶桂冠,朱氏秀英功不可没。对其功其德,历史不会忘记,观众不会忘记。

朱秀英虽系蒲剧名家,但对姊妹剧种也情有独钟。像眉户、豫剧、秦腔、晋剧、曲剧、碗碗腔等,亦能随口即来。在交友、演戏方面,从来不做作、不摆谱,言行举止皆不失大家风范。由于其人缘好,朋友遍中原。年秋,翼城蒲剧团在夏县城内大礼堂演出时,许多戏迷找到朱秀英下榻之处问长道短。当时已荣获山西省青年优秀演员称号的李爱玲专程从运城赶回夏县,拜朱秀英为师,学习《教子》,朱秀英慷然应诺,在演出之余,忙中抽闲,耳提面命,口授身传,从唱腔到表演,把所有绝活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使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后来此女名声鹊起,桃李满天,不论在什么场合,她都没有忘记恩师朱秀英。

年,我到陕西泾阳去搬大型古装戏《斩黄袍》,在西安易俗社偶遇杨大导演的夫人,也是唱青衣的,一见面就问朱秀英,并说,她正在排练《教子》,好些地方吸收借鉴了朱秀英的唱腔,并即兴在餐桌上哼了几句,问我像不像,我点头赞道:“有朱派韵味”。席间,我当场赠其小诗一首:自古秦晋是一家,蒲剧秦腔并蒂花。一折教子冠三省,朱派唱腔绽奇葩。在团内,朱秀英曾带了好几茬徒弟,现在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有冯志芳、席小燕、王志红等。

跳槽风波

朱秀英在翼城蒲剧团,虽只是个普通演员,但其地位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之初许多剧团由售票转向包场。那几年翼城蒲剧团在运城、三门峡、潼关、灵宝一带演出时,外交所到之处,当地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有朱秀英、郑京虎,我们就包场,什么条件都好讲;没有这两个人,钱多钱少都不唱。对朱秀英这么出色的演员,许多剧团都羡慕不已,地区剧团曾多次提出要调她去,翼城都不放。

年冬,剧团在运城剧院演出时,原任翼城县委书记、时任运城市委书记郝万玉,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等,冒着凛冽的寒风,到后台来看望全体演员和朱秀英。在闻喜工作的一位翼城籍老干部再三叮嘱我:“朱秀英是翼城剧团一个宝,一定要看好”。

年夏,当兵强马壮的翼城蒲剧团驰骋中原、高歌猛进的时候,硬生生地被肢解,分为两个演出团,我这个总团长除了掌管公章、办理调资评定职称,对演出诸事概不负责,成了形同虚设的甩手掌柜。分团之初,除一团团长因车祸身亡外,主要演员队伍尚相对稳定。意想不到的是,对朱秀英觊觎已久的侯马剧团某公,年夏乘在翼城做客之际将朱拉走了。此一举,在蒲剧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在地区文化局召开的剧团团长会议上,我忘记了剧团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怀着满腔愤怒,冲着侯马团参会领导南上虎大发脾气,说他们挖了翼城团的墙角,并让给朱捎信,扪心问问,她的浆水罐子是咋酸的!侯马剧团给出的条件是:将朱转为财政工资,安排一个孩子就业。人到中年百事多,当时朱秀英已经四十有五,家中确实有许多实际困难,侯马团为她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切身问题,而翼城却一个也解决不了。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后来的实践证明,朱秀英“跳槽”的选择是对的,符合人才流动的趋势。朱秀英的转团不是“背叛”,也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规律。一个好演员可以救活一个剧团,对朱秀英的去留,一分为二地看,大有好处,即使侯马剧团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又促使翼城剧团的青年演员快速成长,一举两得,皆大欢喜。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事实证明,当年我们是站在小团体本位主义的立场上,错怪了侯马剧团领导,错怪了朱秀英同志。

音韵犹存

朱秀英在侯马团退休后,受蒲剧名家马建义之聘到河津艺校执教。她夙兴夜寐,诲人不倦,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汗水又培育出一批蒲剧新苗。前几年,她和解光礼率团在浮山演出时,专门派车来翼城邀请任致祥、尹开章、段维邦和我等几位剧团的老领导前去观看。吃着浮山甜脆的西瓜,看着舞台上的演出,令人心旷神怡,眼前为之一亮。雏凤清于老凤声,看到她教的学生们个个出类拔萃,满台桃李竞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喜不自禁,由衷赞叹:朱派艺术,代有传人,蒲剧振兴,大有希望。

朱秀英从小家贫,上学少,文化低,数学尤差,当年她在团里工资虽是最高的,每月也只有七八十元。因为不会算账,每次领工资她都不要二元、五元、十元的,只要一元的,一张一张地数。虽然文化不高,但悟性挺高,做人做事做戏都非常认真。她的看家戏三个三,即《三对面》、《三击掌》、《三娘教子》,既是她的代表作,也是剧团的头炮戏、压轴戏。人都说,失去的才是珍贵的。在和朱秀英朝夕共处的日子里,司空见惯,并不觉得她的唱腔有多么金贵,表演有多好,她走了,才感到其可贵了。我老伴是个戏迷,也是朱秀英的崇拜者,隔三差五,她就要打开唱戏机,听一听朱秀英的《教子》或《三击掌》,听到动情处,还不由自主地默默哼几句。每次听完之后,总要奚落我一番:“你这团长咋当的?能让这么好的演员给跑了。”我如芒刺在背,愧疚地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翼城团虽然少了一个朱秀英,却多了几个朱派传人。要不是侯马团为老朱解除了诸多后顾之忧,她能到河津艺校余热生辉,培养出又一批蒲剧新秀?”

年岁尾,适逢翼城团成立60周年,由原乐队鼓师姚得玉发起,搞了一次聚会,远在临汾、运城、平陆、万荣等地的老人们都来了,而近居北寿城的朱秀英却姗姗来迟,究其因,原来她已身患绝症,聚会未完,便中途退席。众送她至楼口,互道珍重。孰料,此一别竟成永别。

朱秀英生于年,小我三岁,古稀之年,正当余热生辉之时,不意嗓子受损,几近嘶哑,令人惋惜之至。对她先我而去,更是令人扼腕长叹,悲痛不已!

天不假年,朱秀英翩然走了,但她那技压群芳,独树一帜的特殊唱腔,却在三省交界处的上空回响,她那颗超群出众、万众瞩目的艺术之星仍在蒲乡大地上熠熠生辉。

朱者赤焉,秀者美矣,英者花也。愿朱秀英这株红色美丽花朵,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香沁梨园,永不凋谢!

光阴荏苒,弹指间,朱秀英同志已辞世三载。丙申清明前夕,其长女晓霞、三女平霞登门来访,谈及其母,两女语塞,泣不成声。面对老友遗孤,我思绪万千,欲哭无泪。草成此文,聊志纪念。(年春于坩南陋室)

作者简介:李廷玺,男,年生,翼城县樊店村人,中师毕业,中共党员,国家二级编剧,省剧协会员,曾任翼城县剧团团长、县文联副主席。

相关阅读

蒲剧音配像《三击掌》朱秀英配音、崔宁宁配像

蒲剧《教子》选段(年朱秀英在河津演唱)

纪念蒲剧冯派传人朱秀英逝世两周年

怀念恩师朱秀英(李爱玲)

难得的表扬(原晓蓉)

两记“耳光”(崔宁宁)

我与恩师朱秀英(芦芯茹)

我学习朱秀英唱腔的一些体会(管红萍)

河津小梅花蒲剧团







































寒假白癜风要这样护理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ly/2226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