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杨公寨游记
文/崔河山
杨公寨,位于灵宝城南离岳渡村约三公里土岭之上,四维百丈土崖绝壁,南面背靠小秦岭娘娘山,北面俯瞰灵宝县城。寨子南北走向,东西最宽处约80米,南北长约米。过岳渡村,少桓兄驱车绕行于绝壁深涧,约十五分钟攀爬至岭上,四望沟壑纵横,南面娘娘山依稀云雾之中,东面行五十余步立陡土崖挡住去路。崖下深沟草木葱茏,遮天蔽日,深不可测。车子停在西边土崖边,西面隔沟相望有一村庄武家山,沟深百余丈,东西阔约二百余丈。
少桓兄停好车,指着北面一残破门楼说,哪里就是杨公寨。远望门楼古朴典雅,虽然可见残破不全,两边杂草、荆茅丛生,但是门楼依然巍峨、壮观。沿着一米五左右小路步行,路两旁酸枣花香味浓郁,阵阵花香扑鼻。路两边荆棘丛生,皆深不见底之绝壁。行约十余步,少桓兄指着脚下粗糙水泥路面说,脚下这段路原来是一座吊桥,后来被村民填了。两边仔细观察,确是后填夯土,清晰可见,夯土约有十米左右。又行约二十米,来到残破门楼前,门楼高约六米,蓝砖白缝,墙面平整光滑,根脚麻石垫底,可以想见当时工匠技术之精湛,施工质量之严格。门楼上已经残破不堪,几从茅草随风摆动,一条裂缝从上裂至拱顶。从形制观察,楼上古时应有房屋存在。只是不知何因,只留下两层剽砖在岁月中坚守。
门楼最醒目的是上方浮雕镶砖匾额,三个篆刻大字保存完好,篆字内框饰以阳雕万字不到头图案,寓意万古不灭。外框凸起分饰六个图案,上下四个图案为琴棋书画,左右为两个花瓶。三个篆字笔法流利,阳雕于三块砖面之上,虽不知经过多少年风雨剥蚀,依然凹凸有致,棱角分明,清晰可辨。一笔一划,可见古风卓雅。字迹虽清晰可辨,然能识者却寥寥。灵宝本地有人考证三个篆字为“安钟山”三字,少桓兄把三字发给北京中央美院篆书大师辨识,读作“宁远山”,究竟如何读?第三字是“山”字无疑,可是前两字如何读,至今莫衷一是。
走进门洞,有两扇厚厚木质大门,此为一道门,进门可看见又一宏大门楼,门楼两边夯土城墙拱卫,夯土根基为石砌根基。二门上方也有一牌匾,是凹进镶嵌。牌匾阴刻“层峦耸秀”四个楷书大字。二门门洞长约二丈余,进大门有侧洞,进深约丈五,宽约一丈。
两道寨门之间有一瓮城约八十余平米,没有任何建筑。前后是两座门楼,左右是悬崖峭壁。冷兵器时代,如果把入侵的敌人放进一道门,拉起吊桥,前后门关闭,恐怕再多人也只有葬身悬崖或者血染瓮城了。
进了二道门。宽厚,高耸的夯土寨墙下左右两进院落。东边院落已经完全被荒草淹没,西边院落残垣断壁犹存,木质大门上古老的铁钉倔犟地闪着幽光。一条不足三米的小巷从南到北,两侧对称分布着高低不差的房屋。沿着小巷穿行,恍然若回到明清时期。两侧房屋多数破败、倒塌,保留下来的几座完整院落分布在中轴线两侧,从门墩,门楼上的刻字与建筑风格,形制依稀可以想见各家当年的盛况。在少桓兄的引导下,我们一行边走边看边聊,竟然有了不少发现。我们最感兴趣是寨子初建年代,寨门口有两块彩绘宣传板,上书“杨公寨为宋代杨洪练兵所建”,这一点少桓兄一直存疑。在游览中我们仔细寻找着历史的信息,然而,终无所得。虽然墙上有一些字,但分析下来皆为现代,只有两座寨门上的字为古字无疑。
游完寨子原路返回,站在寨门口我回望杨公寨,想着那寨门,想着那几座保存完好的古朴院落,想着寨门上至今没有定论的三个篆字,想着以讹传讹的断代。忽然觉得杨公寨很悲哀、很尴尬。看过很多地方新修建的仿古建筑群,美其名曰“某某古寨”、“某某古村落”、那些千篇一律的宣传,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浓浓的商业气息,几年时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处处开花,却没有人来开发这个真正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寨,眼看着那些古朴典雅的古老建筑一座座被岁月侵蚀,被风雨摧残,实在令人心痛。
(本文作于年5月)
文化灵宝
策划:石子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花多少钱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