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乙未年荆山黄帝铸鼎原祭祖大典
荆山黄帝陵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黄帝铸鼎原上,距三门峡市区约80公里。陵高约6米,周长40余米,整体外形略呈方锥体。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上天,乃抱其弓与胡胯号。”《通鉴》载:“荆山,在城南三十五里,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尚书》载:“荆,河唯豫州。荆,灵宝荆山。”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明《鼎原黄帝庙奎阁记》:“阌乡县治之东南,冈峦一带,若起若伏,逶迤而来者,黄帝铸鼎原也。”清《重建铸鼎原奎楼记》:“县治东南,秀出一峰,为黄帝铸鼎原。”光绪二十年《阌乡县志》:“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县令王亿立碑。后庙倾圮,碑记荒殁。……乾隆十一年知县梁溥复捐修。”又娄底里轩辕庙明《尚朴碑》载:“唐时工地穿地得玉有悬珮孔,则志载黄帝陵者,其不虚欤。”
铸鼎原现存唐贞元十七年(公元年)《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石碑一通,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碑首部分残缺,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文曰:“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铭曰: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黄帝陵前有黄帝庙,初为宫,乃汉武帝所建。现建筑基址尚存,占地40余亩,庙址内散存有大量汉代建筑构件和砖瓦。铸鼎原上建庙祭祀黄帝由来已久。《通鉴外纪》载:“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在铸鼎原附近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50余处以庙底沟类型为主的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分布之密集,包藏文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历史罕见。并以最大的北阳平遗址为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遗址群落。尤其是这里出土的距今年仰韶文化时期人工开采的铜矿石,第一次印证了“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史实;年发掘出的全国最大房基遗址,与《白虎通》所载“黄帝修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相吻合。
除首山、荆山外,在遗址群上及周边地区,还有许多山名、地名和村名,与黄帝时期的文化传说和记载有关。山名有夸父山、蚩尤山、轩辕台、嫘祖山等;地名有桃林,传夸父逐日所用手杖化之。铸鼎原,黄帝铸鼎处。龙须沟,黄帝乘龙升天、臣民抓住龙须掉落之处等;村名有三圣村,因该村有三圣庙而得名。五帝村,以该村原有五帝祠而得名。乔营村,黄帝母亲有娇氏住地。东仓、西仓村,传为仓颉住地。桑园村,嫘祖植桑养蚕地。漏底村,传为黄帝造炉铸铜之地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