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南竹叶、天竹叶
来源
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干燥叶,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多栽培于庭院。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四季均可采叶,洗净,除去枝梗杂质,晒干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经无
药材性状
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最末的小羽片有小叶3~5枚,小叶椭圆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0.5~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或红色。革质。气微,味苦
药理研究
药理学研究表明,南天竹叶在止咳平喘、抗菌、抗痉挛、降压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活性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①治尿路感染:南天竹叶,车前草各15克,木通、扁蓄各9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②治尿血:南天竹叶9~15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去风火热肿,眵泪赤痛:南天竹叶煎水洗眼。(《纲目拾遗》)
④治疮毒:南天竹叶,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⑤治瘰疬初起:南天竹叶、威灵仙、夏枯草,金银花各克,陈酒四壶。水煮透,一日三服。每服药酒,须吞丸药。(《百草镜》)
⑥治风火牙痛:南天竹叶15克,蟋蟀草、铁马鞭各12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⑦治小儿疳病:南天竹叶、煎汤代茶服。(《纲目拾遗》)
来源:中药查询网
图片:古中药养生网
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