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助推灵宝苹果产业发展,年8月,市文联组织实施“讲好灵宝苹果故事”主题采风创作展赛活动,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积极热情参与采风创作,带动全市文艺家踊跃投稿,这些稿件紧紧围绕“灵宝百年苹果发展”主题,聚焦全市百年苹果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大力弘扬了灵宝人民发展苹果产业勤劳坚韧、实干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
此次主题采风创作展赛,市文联专门聘请报告文学专家评委,评选出特别奖2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32篇。这些获奖作品讲述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将与灵宝果树一起,扎根弘农大地,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成为最美的风景。《中国金城传媒》陆续刊发这些获奖作品。
优秀奖
灵宝苹果地标:
千亩红富士示范基地
■李超明
上世纪90年代,当你路过国道东车村路段时,道路两旁的千亩红富士果园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生机勃勃,苍翠茂盛。一树树油光翠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荡漾在枝叶间艳红的苹果挂满枝头。行走两三里地,如在苹果的海洋里荡舟,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且震撼不已。
时光回到年,全县大力发展苹果生产,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各村掀起栽植热潮。恰在这时,上级给灵宝县下达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发展经济林的指标,县委趁势申报了建设“千亩红富士苹果示范基地”项目。原计划在阳店镇观头村山坡地建基地的设想,被时任尹庄镇党委书记胡冠慈和东车村支部书记何守业给“夺”来了。他们找到了科委主任宋行勋、副主任杜克斌,比较地理优势,阐明信念决心和计划打算。最后在科委副主任杜克斌、园艺局副局长刘崇孝的多方考证和共同努力下,否定了水肥地不能栽培红富士苹果品种的传统观念,使这一项目几经周折,终于落户到了东车村。项目基地技术负责人,是园艺局副局长刘崇孝。
项目到手了是好事,但实施中却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东车村位居县城东边、国道两侧,全村亩土地全部是水浇地,地肥水美产量高,小麦玉米一年两茬,加上其它杂粮,是产粮大村。说到栽植苹果树,大多数人持反对意见。有的认为栽果树成本高那是有钱人的事儿,咱们管不好!有的说水地不能栽果树,只长条子不结果。有的担心栽了果树没有粮食吃,生活怎么办。一时众说纷纭,意见各异,抵触情绪占了上风。
村支部书记何守业当初跑项目时已是高瞻远瞩,成竹在胸,计划长远,信念坚定。这会儿虽然项目到手了,心里也很坦然,但群众的意见和态度让他生点闷气。虽然说是给群众办好事,但群众不理解,这好事就办不成。当过多年支部书记且工作作风硬、有狠劲、一向被认为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他,没有气馁,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越是难干的工作,越能展示干部的工作能力,越能显示干部的价值!”
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灵宝视察,看到灵宝县轰轰烈烈发展苹果生产的势头,欣然挥笔题词:“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灵宝大地春风劲吹,热潮涌动,一时间果树栽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总书记号召更是助燃剂,增添了无穷动力。何守业书记首先开好两委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然后召开组长会,扩大阵营,形成合力。他号召村两委和组长们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攻克这个堡垒,以此项目振兴东车村的经济,甩掉贫穷的帽子和乱摊子落后村的绰号,让东车村群众富起来,让村子靓起来。
召开群众大会,面对余名群众,他讲述总书记题词的重要意义和县委的战略构想,讲述当年李工生引进苹果树的故事。用李工生先生的创业精神和致富口号,启发大家。“谁栽谁富,不栽不富,先栽先富”,“一亩园子十亩田”。讲述焦村塬上人富裕的原因是由于栽了苹果树。县里建设刘村园艺场,为县里做出了巨大贡献;寺河山逃荒僻难人靠苹果打了个翻身仗,过上好日子。但简单抽象的说教很难打动多数人僵化的心,局面仍很被动。
年10月底,三门峡市在寺河山召开苹果生产现场会,天赐良机。他立即组织村组干部去寺河山参观。每个组十个代表,专拣持反对意见的。元租一辆车,一下去了四辆中巴车。汽车在寺河山上行驶,一会儿山腰,一会儿谷底,车外漫山遍野、坡上洼里到处都是苹果树。一片片,一园园,一块块,一树树,绿树掩映着红果,羡傻了参观的村民代表。窗外的苹果几乎撞着他们的头,风里吹来苹果的清香,沁人心脾,引得他们唏嘘不已,啧啧称赞,大开眼界。现场会上,他们听取了时任三门峡市委书记吉长荣的动员讲话和苹果致富户的现场发言,实地参观了示范果园,又到几户人家看了他们的生活起居。前去参观的人思想有了转变,赞叹寺河山人的创业精神,羡慕当年逃荒僻难人致富后的幸福生活。
下山了,他没有让大家回家,而是去食堂吃饭,然后开会讨论,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让当初持反对意见的代表发言。他们兴致勃勃,大发感慨,畅谈参观的收获感受,他们感叹寺河山来自全国13个省份多个县的人们,原来大多数都是逃荒僻难的人,如今却靠苹果致了富。山上没有煤烧、没有大米吃,但都是山下的人运送上去的,而且点名要焦作煤、晚稻米。家家户户有自行车、缝纫机,大多数人戴着手表。
参加会议,参观果园,走访寺河人的生活起居,支部书记何守业趁热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洛阳地委书记赵林杰到卢氏参观一个老俩口的家庭,靠着院子里两棵山萸肉树,一年收入元,称赞这是靠“哑巴儿”养活了两口人。这个故事一说,参观的代表们情绪更加高涨,信心倍增。思想高度统一了,认识进一步提高了,都说要栽!一定要栽苹果树。
再次召开群众大会,进一步宣传动员,让代表们在会上现场说法,表明思想心迹,不少村民心动了,因为这是他们伙伴说的,他们相信。为了把这项工作做扎实,他们两委干部、组长分包到户,个别动员,收集意见,巩固大会动员成果。再次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决定,每个人保证栽植半亩,地多的要多栽一、二分,留下一部分地种粮食。
群众思想认识上去了,规划实施拉开序幕。两委干部、各组组长、村民代表集中到村部,开始讨论规划。研究用怎样的形式栽植,道路多宽,地块咋调,水利设施怎样利用,看护房建设几个等等。伴随着隔三差五淅淅沥沥的小雨,半个月的时间,拿出了规划。实行地块统一调整,规模化栽植,集约化管理。在统一株行距的框架下,按照长畛地切半、短畛地整行的原则进行分配。邻居之间、弟兄们之间互相取舍,力争地块完整,植株完整。规划框架完成了,报给基地技术负责人、园艺局副局长刘崇孝,又对规划进行了审定,从技术角度增补了一些意见建议,尤其是对授粉树品种及定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从园艺局和科委运来了树苗,就放在支部书记何守业的院子里,这里最安全,不会丢失,还省去看护费。拖拉机运来了土,围好树苗,每天洒水保湿。这是村里贷款1.6万元,又设法凑齐3万余元买来的,发给每户却不要钱。1元1棵当时还是很值钱的。丈量统计土地,规划好栽植株行距,栽植大会战全面展开。全村男女老少,扛锨掂镐;水利站的工作人员扛着经纬仪来了,尹庄镇政府机关的干部们来了。树坑要求一米见方,达不到标准不发给树苗。时任县委书记苏书卷、县长李景森带领四大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前来支援助战。工地上,红旗招展,喇叭高歌,人声鼎沸,镐舞锨飞,车来人往,机关干部与村民们协同作战,就像电影《地道战》里挖地道的场面,打响了一场苹果栽植的攻坚战,汇成了千人会战的大场面,村民们说好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了。
栽植管理小组按图索翼,巡回把关,严格要求。各家各户填土夯实,水利站的技术员用经纬仪同时从三个方向校正,使树苗竖成行,横成线,斜对齐,三个一条线的标准,从栽植关就开始打造精品工程。机井开动,水袋拉开,桶担上阵。逐棵浇足灌饱水,成活率达到了%。登记造册,办理林权证,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半个月完成了栽植任务,栽植面积亩,栽植果树棵,营造了灵宝史上乃至周边县市最大的一块苹果示范基地。省科委领导在星火项目验收时,称赞这个基地是全省栽培面积最大、栽植标准最高、规划设计最好的示范园。
园艺局副局长刘崇孝办起了培训班,定干,涂白,施肥,怎样熬制石硫合剂喷干枝。嘱咐树行地下不准种小麦、玉米等高杆作物。夏季来了教夏剪,冬季来了教冬剪。树成形了,讲病虫害防治,初果期管理。刘崇孝副局长像抚养孩子一样,他每次都要把千亩基地转个遍。看生长势,看叶片颜色,看病情虫害发生情况。他在黑板报上写着当前病虫害防治措施,给植保工作开具“药方”。该喷什么药?要喷多少倍?注意事项是什么?有时利用在园中查看的机会,到哪家就给哪家说?有特殊问题的,专门“开小灶”。千亩苹果园里留下了他辛勤奔波的足迹。东车村里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孩都认得他。
年冬栽植的果树,经过几年含辛茹苦像抚养婴儿一样的管理,从初果期逐渐进入盛果期,他像保姆一样看着一棵棵树长大。当果树在生长三年零星挂果时,村民们就看到了希望,人人见了像生了孩子一样的高兴,苹果产量逐年增加,村民们喜不自禁,见了村干部也投去感激的目光,村两委和组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威望迅速提高。年起就进入了盛果期,亩产达到多斤,高的达到了斤,价格卖到了2.6元、2.8元,价格最高时卖到了3元多,有一家的一个特大苹果,卖到了5元钱。掉在地下的次果,也够全年的喷药开支。在外打工的木匠、瓦匠们,都纷纷回家来了,他们穿着拖鞋上地不干活,只到地里转一转就满足了。因为他们知道苹果树年年在长,苹果天天在长,他们不需要辛辛苦苦给别人打工。弟兄们分家先不说房子分多少,都是先盯着苹果树怎样分,分多少。因为苹果树是摇钱树,年年见钱,树树有钱,而且收入大。支部书记何守业分得的5.6亩责任田,再加上承包村里的5亩地,共栽植了10亩多,苹果收入每年达到了8万多元。村民们添置了彩电、冰箱、摩托车,安装了程控电话。
东车村人富了,在全市有了名声和影响,市里市外的人都来参观。时任副县长王醒民带着出生地的村组干部也来参观,听东车村支部书记何守业介绍经验。过路的看到了苹果园都很羡慕,在果园里干活的村民很是自豪,连走路都胸脯挺得高高的,很神气。有的人后悔了,因为看到大家都在栽果树,生怕将来吃亏落后。当初持反对意见的那位户主,因为只分到了粮田地,粮田地又不允许栽树,也不能和大家成片连袂,就找到了何书记,啥话也不说,直说要地栽树。最后死缠硬磨从组下调整了近一亩地,栽上了27棵苹果树,这才了却了心愿。
广东及南方各地的客商来了,大汽车停在路边,客户在园子里谈价格,验级过秤收果子。果园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到处是欢声笑语。树上树下是收摘苹果、抬筐运苹果的人们。村民们家庭每年收入两三万,多的收入五、六万。年苹果总产达到了万斤,总产值达万元;年总产量达到了万斤,总产值达万元,且连年递增。
农房改造开始了,第一批51家。鼓了腰包的村民推倒土房盖楼房,当时两万元就盖一座新平房,收入多的盖起了楼房。村里趁机进行了统一规划,占新的丢旧的。规划主巷道,次巷道,架电线,压水管,修水塔,建设苹果贮藏冷库,修建公共卫生设施等,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过去是“巷道不直路不通,坑坑洼洼地不平,白天走路绕着行,晚上得拿手电筒”。改造后呈现的是“道路平整电灯明,卫生清环境美。房子成排巷道直,龙头安到院子里”。村里修建了新的小学,新打了5眼机井。那些年村里向国家上缴特产税达多万元。农房改造获全市5个试点村第一,三门峡市25个村第一,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虢镇公社最落后的村,一下子跃升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年冬建设的千亩红富士苹果基地,如今已被城市开发的步伐淹没,但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那段历史,却依旧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村支部书记何守业赤子之心“夺”项目,群众大会上苦口婆心做动员,寺河山上参观取经访果农,半月时间悉心规划远景图,县委领导带领机关干部与村民们千人会战挖坑栽果树,基地技术负责人刘崇孝整形修剪、植保喷药培训到田头,南方客商路旁园中收果忙,村民们推到土房建楼院,经营果园不再外出打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了最美乡村登红榜,小康生活村民圆梦都夸党的政策好,靠苹果致富过上好日子,他们一辈子都感谢当年的致富引路人。
编辑:红丽
声明:中国金城传媒综合文章欢迎转载,如转载本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