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七里村到曲沃村

写在前边的话

一直想不好怎么破题,所以很多照片拍了就躺在硬盘里,就那么静悄悄的躺着。16号,去三门峡参加摄影家协会的工作会议,遇到了李盘铭老师,他是灵宝市的政协委员,于是商量着能不能把陇海老线上的阌乡车站用政协提案的方式请有关部门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李老师很爽快的答应了。今天政协会议开幕,提案进入到会议中去了。心里觉得说不出的开心,这是进入摄影家协会以来,做的第二件有意义的事情。写一篇文章做记录吧!

七里村

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十里铺村下的自然村。年,陇海铁路修建到了这里,因为潼关县城的穿城隧道(17号隧道)还没有完全建设好,所以陇海铁路在豫陕边界的最后一个村庄设了一个车站,就是七里村车站。

风陵渡黄河大桥南头是一个转盘,如果下桥之后直接右转,就看到七里村文化广场几个字。转盘和这段宽阔的路面的下方就是七里村车站。出了车站之后,陇海老线进入16号隧道。16号隧道东口因为陇海铁路的修建,已经被毁,西口则完好无损,在七里村再往西的望远沟的高速公路桥下。摄影/李春晓

G30连霍高速秦东收费站上站后向西,很快就要穿过一座天桥,然后再跨越望远沟大桥。站在天桥上东望,陇海老线就在高速路底下。摄影/李春晓

望远沟里的16号隧道西口。夏天草木旺盛,很难走到跟前。摄影/李春晓

16号隧道西口近照。据秦东镇党委书记陈永笛介绍说,他们已经开始着手把16号隧道申请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摄影/李春晓

关键证据,隧道匾,No.16。摄影/李春晓

河渭汇流。远处岸边的仿古建筑就是潼关古城,在年,豫陕两省没有明确划界,潼关城的边界就在望远沟,当然也是豫陕两省的边界。年,两省划界完成,以西北村和杨家村之间的天然沟为界,向南延伸到老牛塬下,以塬为界……正值汛期,黄河上的桥是同蒲铁路黄河大桥,年兴建木便桥,随后拆毁,年修建混凝土钢梁桥,年翻修并且电气化,列车过桥速度限速85km/h。摄影/李春晓

疑似七里村车站附近,拍摄时间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阌底镇

阌底镇曾经是阌乡县的故城。宋元之交后,北方人口大幅度下降,到明朝复建阌乡县时,把湖县(现在灵宝市阳平镇张村黄河边)和阌乡县合并,保留阌乡名称,但县治复建到湖县老城。阌这个字,曾经特指秦岭山中的阌峪(文峪),如同陕州的“陕”,是专门的地理用字。

从七里村车站到阌底镇车站距离10里,基本沿现在的北赤路(陕西叫法,河南叫X县道)到文峪河桥。阌底镇车站只剩下在地图上标注的老车站,现在已经是一片庄稼地,什么都看不到了。何国琛老师曾经在这里拍摄过车站的防空洞照片。

北赤路(西北村到赤水镇),也是河南的X县道。豫陕界。陇海老线的基础上变成了现在的县道/省道。摄影/李春晓

老车站所在位置。摄影/王嵬

阌底车站防空洞。摄影/何国琛

文峪河桥西侧桥台。东侧桥台已经不复存在了。摄影/李春晓

年年底,和王嵬一起看陇海遗迹时拍摄的照片。背景是郑西高铁,事实上郑西高铁从陇海老线陕州车站以西开始线路基本和陇海老线平行。摄影/王嵬

铁路过文峪河向东进入阌底村,上塬,在现在灵宝市豫灵镇阌底村南塬村高速公里天桥处有15号隧道。15号隧道很短,但我没有找到任何痕迹,也许修建连霍高速的时候已经被毁?

进入南塬村的天桥南头的乡村小路。画面中的蓝色广告牌处就是南塬天桥。摄影/李春晓

继续向东沿着铁路壕到达连霍高速豫灵站附近,从阌底村、北寨村北穿过,向东延伸到十二河村。

进入十二河村的村道,在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抗战期间,日军炮击陇海线,为了方便火车过桥,我抗日军民在桥梁被炸毁之后修建便道的痕迹。摄影/王嵬

陇海铁路十二河桥,三墩两台,能看到有些桥墩上有维修痕迹。摄影/王嵬

十二河东侧路基残存部分。摄影/李春晓

十二河桥东航拍,可以看到桥墩高度和树的高度相差不大,以及陇海老线向西延伸的路线和现今G30连霍高速方向一致。摄影/李春晓

十二河桥东侧向东航拍,陇海老线基本沿红线方向经过庙上村、到城东村之后沿国道,进入盘西村,在盘西村进入盘头镇车站。摄影/李春晓

盘头镇车站

盘头镇车站最著名的照片就是哈里森·福尔曼于年拍摄的那张照片。

年,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和白修德一起考察中国河南旱灾。这是他拍摄的盘头镇车站的照片,站牌上有威妥玛拼音,pan-ton-chen。可以看到因为山西被日军占领,盘头镇车站站房已经被炮击射穿。门上写的杀尽汉奸。还有执法的警察,虽然制服并不新,但是很整齐。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盘头镇车站附属建筑,车站老站房在这座房子西侧。曾经是盘西小学的校舍,现在已经拆毁。图中房顶的瓦显然是翻修过的,但是陇海老线建筑的特点很明显,注意窗头和基础的斧剁石。另外,老车站的背后高架上就是郑西高铁。摄影/王嵬

出盘头镇车站向东进入14号隧道。图中红圈处就是14号隧道西口,从左至右依次为黄河、连霍高速、郑西高铁、陇海老线。摄影/李春晓

陇海老线沿红线位置进入14号隧道(画面近端),图中的房屋位置就是盘头镇车站位置。摄影/李春晓

14号隧道西口,保存非常完好。摄影/王嵬

14号隧道东口,年份牌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抗战胜利之后到建国初期,因为内战陇海铁路几乎不能通车,所以年铁道兵团重新贯通陇海铁路,这个年份牌可能是那个时候重新制作的,但是基本风格仍为年代的风格。摄影/王嵬

疑似陇海老线的芦台桥,也就是现在过大的芦台桥的位置。年,因为修建三门峡水库,陇海铁路从贺家庄车站向南迁移至现今位置,从西阎乡常阎村开始,原陇海铁路路基的基础上修建了国道。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国道芦台段,画面远端为14号隧道东口。在芦台路口处,有一条向北的水泥下滩路,这条路的部分路段很有可能就是陇海老线的位置。摄影/李春晓

与哈里森的老照片新老对比。摄影/李春晓

高柏村车站

高柏村车站位于国道高柏村村牌西侧的铁路壕中。现在已经彻底没有痕迹了,只剩下高柏车站西侧的13号隧道东口。

疑似高柏村车站附近。远处疑似今故县镇六岔口村(六口村)。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疑似高柏村车站。河南旱灾,河南人大批向西逃荒。摄影/哈里森

高柏村西的13号隧道东口。隧道匾上有十三号隧道字样。摄影/李春晓

荒草中残存的隧道口的石块,上边疑似有“党”字,可能是年代重修时的产物,现在已经剥离脱落,淹没于荒草之中。摄影/李春晓

阌乡车站

从高柏村车站向东,就是阌乡车站了。阌乡车站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张村国道西侧。现在在一片民房之中,有老站房一座及附属建筑若干,其中包括井房一座、水塔一座(水塔位于公路东侧高台之上)。

阌乡车站出站口。拱券上的锁钥石(拱心石)。这处建筑已经由灵宝市人民政协李盘铭委员用提案的方式申请认定不可移动文物了。摄影/王嵬

年铁道兵团第一师第一团复建贯通陇海铁路时的标语,在阌乡车站西侧沟底的井房外墙上。摄影/王嵬

阌乡车站正面。摄影/王嵬

阌乡车站站房北侧及附属建筑。这里还有一个版画的领袖画像。摄影/王嵬

疑似阌乡车站,在豫西地区,只有阌乡车站东侧是沙梁。拍摄于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疑似被炸断的阳平河桥。照片中的轨枕疑似水泥轨枕,王嵬根据13号隧道的高度判断,年的陇海铁路设计标准是很高的,做了电气化预留。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水泥轨枕也是极有可能的。拍摄于年,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哈里森拍摄阳平河桥位置,现在的国道张村村口段。摄影/李春晓

常家湾车站

阌乡车站向东,就是常家湾车站了。常家湾车站位于灵宝市西阎乡破胡村,老站房现在已经被改造为破胡村村委会。

灵宝市西阎乡境内的国道,根据郭作民老师提供的信息,他们小时候把这里叫洋路。摄影/李春晓

常家湾车站老站房,现在的破胡村村委会。摄影/王嵬

常家湾车站站房后墙。可以看到后续的二层和另开的窗户。摄影/王嵬

常家湾车站站房基础的斧剁石工艺。摄影/王嵬

常家湾车站防空洞。摄影/王嵬

常家湾车站防空洞内部。摄影/王嵬

常家湾车站站台,在现在X县道,破胡村村委会门口。摄影/王嵬

通过比对哈里森的老照片发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

这个铁路路堑很像现今阳平镇阌乡村附近的铁路壕(国道壕),也很像西阎乡西坡村的铁路壕(公路壕)因为背后都有大塬,可能是衡岭塬,也可能是铸鼎塬。但能看到的信息是向西逃难的中国人,拖家带口。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灵宝市西阎乡西坡村附近的公路壕。摄影/王嵬

常家湾车站向东,陇海老线基本沿X县道方向延伸到稠桑沙河附近。红线为陇海老线方向,尽头就是12号隧道了。摄影/李春晓

陇海老线稠桑沙河桥遗址。摄影/李春晓

陇海老线稠桑沙河桥遗址。沙河桥本来是三墩两台,现在只剩下两侧桥台了。桥墩已经被黄土覆盖了。摄影/李春晓

过沙河桥之后,陇海老线基本沿黄河前进,当时很多旅客描述火车像开在黄河里一样。疑似过沙河大桥之后,铁路在黄河岸边的衡岭塬下,但遭到对岸日军炮击,铁路北侧有防炮墙。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也许机缘巧合,陇海铁路的大致位置就在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黄河观景台下的黄河护堤位置。年1月7日,最近几年温度最低时黄河已经封冻,当时气温-15℃。摄影/李春晓

12号隧道西口,已经彻底塌毁。摄影/李春晓

12号隧道西口巨大的混凝土防炮墙。摄影/李春晓

12号隧道西口的小型涵洞。注意这个涵洞上的路枕设计有超高,就是一边高一边低,显然这是因为铁路在这里有一个弯道。摄影/李春晓

12号隧道东口。出了隧道口,就是弘农涧河大桥了。

弘农涧河桥和魏函谷关关楼。陈立提供的历史照片。

魏函谷关和12号隧道东口。李春晓提供历史照片。

陇海铁路各隧道隧道口图纸。王嵬提供历史照片。

魏函谷关关楼。王嵬供图。这可能是30年前后修筑12号隧道时铺设的施工便道。火车不可能从关口下通过。

弘农涧河铁桥所在位置。如今已经是一大片麦地了。摄影/李春晓

灵宝车站

过了弘农涧河桥,铁路折向北,大约1华里就到灵宝车站了。

根据这张地图,我在老城的黄河滩地上找到了灵宝车站旧址。它的位置在现今从孟村去老城的水泥路的桥西侧第一个十字路口向北。微博老照片儿提供地图。

陇海老线灵宝车站旧址。远处背景中的桥梁是G59呼北高速黄河大桥。摄影/李春晓

大王镇老城村北的铁路壕。摄影/李春晓

沿铁路壕向东,就是位于北营村的库,这里是陇海老线上的北营车站。年前后,因为运力不足,在北营村增设会让站,年新线建成后变成五原站。摄影/李春晓

继续向东,北村铁路壕。摄影/李春晓

北村好阳河桥。摄影/李春晓

陇海铁路继续向东,到达灵宝和陕县(今陕州区)交界的曲沃村和黄村的淄阳河,图为淄阳河桥。摄影/陈立

最后

感谢王嵬!

感谢陈立!

感谢李子涵的航拍!

感谢李盘铭委员!

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们!

河南李春晓

我这么一说,您这么一按!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fc/26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