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9日电黄河河南段河道总长公里,临黄大堤公里。为贴近观察黄河两岸新变化,记者自9月8日起,从黄河流入河南起点出发,以骑行等方式“行走”黄河河南段,第一站是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
得知记者是骑行进村,69岁的李生金讲起了他在村里的“骑行史”:“年前后,你们走的这条路叫‘扬灰水泥路’,晴天刮风扬灰,雨天积水泥泞,只能推着自行车走,走一会儿就得拿小木棍刮刮车轮上的泥,要不然推都推不动,只能扛着自行车走。”
“行路难”给李生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现在的杨家村,道路都进行了硬化,主干道两边还栽上了花木,沿路绿树成荫。村旁还有两座高架桥,一座是高速铁路桥,一座是高速公路桥,最近的高速公路入口距离杨家村只有约4公里。
“李生金所在的杨家自然村和李家自然村曾经都在半山腰,不仅生产生活不便,还有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年后群众陆续往山下搬迁,年还享受到了国家避险解困专项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杨家村党支部书记王生财说,医院、幼儿园、文化舞台和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9月7日拍摄的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无人机照片)。
杨家村新建的广场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记者下午四点多到达时,群众正在把晒好的早玉米拢成堆,装进袋子收回家;广场一角,幼儿园的校车已经等在门口,放学铃声一响,小朋友们排队鱼贯而出;文化舞台边上,几名商贩正忙着收购花椒籽……9月7日,在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广场,村民在晾晒玉米(无人机照片)。9月7日,在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幼儿园,校车在接送放学儿童。
“要不是农忙,晚上还有广场舞和锣鼓表演,舞台上还有群众唱戏。”提起村里的新变化,王生财滔滔不绝,“医院,今年初被用作发热门诊,发挥了很大作用。”9月7日,在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广场,村民在晾晒玉米(无人机照片)。9月7日,在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广场,村民在晾晒玉米。
除了村里人居环境在变好,村外的农田也有了“新气象”。杨家村建起了58个种植大棚,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集体经济也充实起来。9月7日,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村民在采摘花椒。
王生财介绍,老村拆旧复垦种上了花椒,群众从村里租来大棚种植草莓、圣女果、小乳瓜,村集体每年能有十来万元的收入。“集体经济充实了,村里干事就有了底气,修水电、搞绿化、做环卫就有了可持续性。”9月7日在豫陕交界处拍摄的黄河(无人机照片)。
世代居住在黄河边,杨家村的命运与黄河息息相关。杨家村的面貌不断变化,杨家村人同时也见证了黄河生态的变化。
“最开始河滩里野鸡、野兔很常见,冬天还有很多大雁,后来越来越少,但是最近这几年明显增加。”王生财说,生态好不好,动物早知道。(记者牛少杰何娟/文朱祥郝源/图)?中国摄影文化城战略规划和顾问咨询服务终期成果汇报会召开?直通旅游节
我市举行“拥抱母亲河”百里黄河欢乐汇系列活动?直通旅游节
领略黄河之美感受家乡巨变——“生态黄河·美丽家乡”摄影艺术展举行?速达播报
速达公司董事长李复活一行赴德国参会侧记?注意!我市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开始接种!附接种门诊一览表!
统筹丨卢萍
审核丨杨莹莹
责编丨蒋瑞
声明:该作品系本报原创,非经许可禁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fc/2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