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沟东多一宝
“灵宝三大宝,苹果、黄金和大枣。”到灵宝旅游,大多是冲着“三大宝”来的,但这次却不然。灵宝距离永济公里,我去过无数次了,这回却非同寻常。从时间上来说,本来年中秋与国庆在同一天,家国同庆,数据表明,这种重叠十九年才会遇到一次,而我们参加的“沟东孝道文化节”,以及沟东娘娘庙古会也在这一天。以前我来多是自发活动,这次是应邀大河诗刊张竹林老师而来,而且是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孝道而来,故而显得尤为神圣,意义非凡。我们采风的村子叫“沟东”。灵宝焦村镇一个古村落,位于城乡结合部,崤函古道南侧。南望小秦岭,北依大黄河,东临弘农涧,东南与红亭驿咫尺之遥,岑参有诗曰:“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改;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作为一个行政村,沟东下辖沟东、沟西、汉头三个自然村,下设6个村民小组,有户居民,口人。
沟东村文化底蕴深厚,村中的古文化、名胜古迹较多。村西北有关帝庙(老爷庙),高踞崖头,气势雄伟,宛若永济普救寺,两个窗户仿佛是关公的两只大眼,放射着忠义的光芒。村东北有明代民居“应一区”,高门大户,正屋二层楼阁,建筑独特,折射出村子过去的富庶和农耕文明的基因。沟东古寨寨门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大清中期,为了确保村子免受盗贼的乱兵侵扰,出于安全考虑,在村北高地修筑城堡一般的寨子,形成“下村上寨”的格局,至今堡门尚存。村子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天时人和,这里是绝好风水,一位村民说:杨家沟东,赛过北京。特别是位于村南进村处的碧霞娘娘庙,建于大清中期,献殿正殿、两边垛殿保存完好,门外两棵青桐仍然挺拔,形成完美结合,香火依然旺盛。原有古戏台一座,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为碧霞娘娘古庙会日,村里会邀请著名戏剧团来助兴演出。但非常遗憾的是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一场火灾使戏台尽毁。
在传统观念中,倘若村里没有戏台,“不惟戏无以演,神无以奉,为一村之羞也”。在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在人们各自单干40年,心理上愈来愈需要弥合的今天,以村书记杨项勤为首的新班子带领下,顺应民意,筚路蓝缕,发动全村村民和在外工作人员、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捐款30余万元,历时6个多月,于年建成了余平方米的新舞台,而且是设计新颖、古朴厚重、一台多用、独一无二的文化舞台。我们那天看到,舞台左右两侧,悬挂灵宝名人赵景谋老师挥毫撰文、陈正老师泼墨誊写的楹联,上联“家山履旧尘,澍雨凯风凭凤举”,下联“古壑荫新翳,摛文扬武看龙兴”,正上方苍劲有力的台名“衡惠瑶台”。从舞台的对联就可以看出所蕴涵的高贵气质。还有,台口上方张挂的横幅竟然是“山西省永济市蒲剧团”,古会期间,来自蒲剧的最正宗源头永济(古称蒲州)蒲剧团将为古会助兴,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自豪,同时也显示出黄河金三角文化交融的基本特点。另外,永济杨贵妃与弘农杨氏、东汉杨震、沟东杨氏应该也属于同根同宗。
戏台建成,村民自然扬眉吐气。但戏台绝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村干部把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据报道,年8月2日上午,沟东村文化大舞台上,三四十名小观众居于舞台中间,聚精会神地诵读着《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沟东村都会组织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在村文化大舞台,举行由青幼年小朋友学习诵读《弟子规》、中年人进行孝道文化节目表演、老年人享用“百叟宴”等系列活动,以此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许多村被商品经济大潮挟裹下,孝道礼仪淡化、凝聚力弱化、村级工作难以开展的处境里,沟东村从文化入手,理直气壮地抓孝道建设,以《弟子规》为抓手,推进村风建设,应该说抓到了点子上,抓到人们的心坎上,措施具体,仪式庄重,接地气,受欢迎,持之以恒,可谓高瞻远瞩,正当其时。最要害的是从娃娃做起,在幼小心灵中埋下孝道种子,让他们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初心不变,久久为功,起到很好的社会教育作用。很惭愧,我在很长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认为《弟子规》是一本“封资修”的糟粕,避之唯恐不及,但就是在两年前偶然一次参观中,看到其中的几条解释,使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与自己平素的感悟产生强烈的共鸣,宛若王阳明的“龙场顿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原来《弟子规》是融读经与识字、为学与为人于一体,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集孔孟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许多内容相吻合,操作性强,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很容易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应该奉若神明,奉为圭臬。沟东村戏台南大墙喷绘着《弟子规》全文,每月在此开展一次诵读活动。
“沟东村是河南省级传统村落,这里拥有明末清初的古城墙,这里的剪纸艺术有二百多年历史,在推动全体村民常怀孝心、常践孝行的过程中,我们村得到了省孝文化促进会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如今我们村的小孩子在长辈面前尊敬有礼,老年人都能得到子女的孝敬赡养,我们村将坚持用‘孝’的力量和智慧教导村民、发展村庄。”沟东村支部书记杨项勤说。一个村干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如此高的政治站位,如此饱满的激情,如此大的胆略,如此家国情怀,和如此果敢的行动,实在是难能可贵。杨书记一班人是一拨想干事、会干事,而且能干成事的好干部,用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沟东村人的福气。今年他们将日常孝道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首届孝道文化节,同时河南省孝道文化促进会授予他们“河南省首批孝心示范村”称号,这是对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这天上午,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活动规模大,规格高,内容丰富,有声有色,再次印证了名副其实的“孝道强村”。有诗歌大赛的颁奖,精彩节目的表演,有上级领导的祝词,包括张竹林女士的热情洋溢讲话,及其长诗《沟东,我愿意给你磕一生的长头》的倾情奉献,有好媳妇的表彰,有洗脚揉背的虔诚,有生日蛋糕的奉送,玫瑰花的敬献,更有独特的孝道宣誓,整个活动严丝合缝,创意无限,紧张有序,起到了经典的“高台劝化”作用。虽然天有雨色,但终究没有飘落。当时我们都忐忑不安,生怕活动被一场大雨搅黄了,然而活动却在家国同庆的隆重节日里有序进行。倒是活动当晚,秋雨淅沥,甘霖滂霈,这分明是沟东的“善举和大爱”感动了上天。这正是:人若有情天亦晴,沟东古村赛北京。
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带领一群沟东儿女,喂苍首父母蛋糕后,为白发父母洗脚后,举手起誓:“今天起好衣服,先给父母穿;好饭菜,先让父母吃;好房子,紧着父母住;好风景,领着父母看。”这个段誓词斩钉截铁,振聋发聩,响彻云霄,可以说把活动推上高潮,让所有嘉宾大开眼界。
我们永济是舜帝故里,舜都蒲坂,舜帝孝感动天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作为当之无愧的德孝发源地,永济市年成立了德孝文化研究会,本人忝列副会长。永济各村每年评选“好媳妇”,“孝道楷模”也层出不穷,我们德孝文化研究会联合永济市作协,根据各乡镇报上来的典型,逐户深度采访,刊发到主流媒体,让那些典型发扬光大,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像沟东这种声势浩大的活动现场,还真是第一次,闻所未闻。沟东村为灵宝文化建设赢得了荣誉,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榜样。在灵宝期间,我还知道“灵宝苹果之父”李工生的故事。从沟东附近的“工生纪念园”得知,年李工生从青岛、烟台等地引进国光、红玉等良种树苗余棵,在自家的田地进行试种,并将果园命名为“工生果园”,成为灵宝苹果种植的开端,后对原有的苹果品种进行改良,提高了苹果品质。还首创了土窑洞储藏保鲜技术,解决了苹果在北方越冬储存问题,被誉为“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之父”。
我知道灵宝苹果在寺河。这次虽然没有到寺河,但在燕子山上,川口乡东尚庄,海拔米,邂逅了高山苹果,而且是高钙苹果。看到园子里粉红色的苹果,沾着雨水,晶莹剔透,挂满枝头,大呼赞叹。糖度高,口感好,白里透红,宛若少女羞红的面庞,又像美女的肌肤,品相诱人,秀色可餐,咬上一口,更是满口余香。虽然没有看到灵宝的大枣,但看到了曹靖华对灵宝大枣的评价:“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著名作家曹靖华年写的关于灵枣的文章,诗句怎么这么鲜活,直接勾起我们对灵枣的欲望。灵宝应该感谢邻县卢氏籍大作家啊!同时,看到了曹老的诗句,读了他的文章,灵宝大枣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在活动结束后,在娘娘山景区内,我们与刚刚认识的卢氏作协副主席张彩虹女士一起,参观了小秦岭地质博物馆,亲眼看到了货真价实的金矿石,对灵宝金矿的分布、黄金的开采有了初步认识,更为惊喜的是,从沙盘示意图上,得知河南之巅——老鸦岔垴,海拔.8米,原来也在灵宝境内。我知道相邻的华山最高峰为南峰米。黄河对岸的中条山五老峰米。我顿时感到灵宝不仅名字响亮,帝王命名,函谷关有名人名著名关“三名”之称,氤氲着“紫气东来”的仙气,弥散着“黄帝铸鼎”“夸父追日”的传说,不仅是秦晋豫三角区域海拔最高之处,河南省的最高处,更是一处旗帜般的道德高地。沟东村为灵宝赢得了道德高地做出了贡献。灵宝三宝诚可贵,但“沟东大孝”使我看到了第四大宝,属于精神之宝,它更珍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我十余次来灵宝收获最大的一次。这正是:
灵宝沟东素有名,
苹果葡萄人称颂。
书香门第到处是,
勤俭孝道好传统。
为筹办会议忙前忙后操劳,为灵宝夜莺般日夜嘶鸣的灵宝籍诗人淡静儒雅,会后深情地说:“因为近一个月与杨书记的交往,使我明白了很多,也对自己以往常和老人顶嘴深感闪疚。昨天跟着杨书记宣过誓,今天冒雨带着一双儿女回南阳镇平为97岁的婆婆庆生。结婚三十年来,第一次给婆婆磕头、洗脚……”这便是“沟东孝道节”影响的一个有力证明。万事勤为本,百善孝为先。愿沟东孝道文化,相沿不绝,枝繁叶茂,花开不败,更愿沟东孝道带来满园春色,累累秋实。年10月31日
傅晋宏,永济虞乡镇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运城市古中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运城市作协理事,永济市作协秘书长。近年来创作上百篇历史文化散文,部分在《运城日报》《河东文学》等报刊发表,其中《永济,落在人间的天堂》被多家网站转载,在社会引起一定影响,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