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作家协会QQ交流群里看到协会主席李亚民的消息:“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我们作家的子女们都进入报志愿阶段,在这里我衷心希望爱子爱女门榜上有名,个个能上。今年老规矩,定于7月2日中午请我们作家应届毕业生子女吃饭。”一个朴素的心愿坚持了四个年头,可见,她爱她的会员,更爱和关心作家们的下一代。近两年来她不断组织的大型采风和丰富多彩的文学交流活动,饱满的激情和挚爱让文学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佳作喜讯连绵不断,硕果累累枝头飘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令我对她肃然起敬,记忆霎时回到了从前。
初入文坛在灵宝的业余文学创作队伍里,我应该算得上一名“老兵”了,堪称“资深业余作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真正从事文学创作开始,大约要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了。那时候,我也就是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纪。一次课间开小差,我从父亲那里听来在我们那里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咕咕鸟的叫声”整理成文,寄给当时刚复刊的《灵宝文艺》,竟被刊发了,我第一次领到了稿费。当时正在上高中,这件事在我们学校引起很大的震动,也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放弃了复读参加高考,开始潜心进行文学创作,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改变我的人生。我不断地参加灵宝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文学创作辅导,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那时候灵宝文化馆对我们这些业余作者进行辅导的是刘育贤老师,之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海燕出版社副编审、中国少年报刊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金色少年》杂志主编、中国儿歌大系主编。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文化馆找刘老师面谈的情景,那是一种怎样的惶惑、忐忑不安的朝圣心理,当我的第一首诗歌《五一遐想》,被用毛笔抄在方格纸上刊发在文化馆门前的板报上时,我心情万分激动,几乎每天都要跑十几里的路到当时的灵宝县城文化馆门前版报上看自己的诗作。
难忘的文学盛景当时灵宝的文学气氛很浓厚,有一大批热衷文学创作的文艺青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的有李雄高,他在刚创刊的《洛神》杂志上发表了小说《三拜月亮婶》,这篇小说后来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小说选刊》转载,在灵宝的文学创作队伍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任化民在《洛神》上发表了他的小说《大树的枝叶》后,灵宝文学界也开始相继发表作品,在灵宝掀起了一轮文学创作的热潮。辅导灵宝文学创作的刘育贤老师,对业余文学爱好者充满了慈父一般的关怀,对我们写出来的习作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这是我们这一代文学爱好者能够得以成长起来的重要因素。他不但想尽一切办法邀请省内外名师给我们上课,不断组织业余作者在一起进行作品交流,而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带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在省内外文艺杂志上发表,除了刘育贤老师之外,当时创作进入盛期的还有张志玉老师,他的叙事诗《买香椿》获得了年河南省优秀文艺奖,刘育贤老师、张志玉老师也是灵宝市最早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的。他们都非常爱惜我们这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对我们的创作热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扶持,记忆中有一件事至今不能忘记,就是焦村镇马村有一名青年文学爱好者叫岳竹玉,他喜欢诗歌创作,却不断收到编辑部的退稿信,他很是灰心,他的一首诗《等》被《洛神》编辑部通知留用,但并没有决定哪一期发,他对我说这首诗再不发表,就“金盆洗手”,不再从事文学创作。我把他的话告诉了刘育贤老师,刘老师将这话存在心里。当时《洛神》将出版决定发表刘老师的组诗《伏牛诗笺》,刘老师就打电话给编辑部请求从他的组诗里取掉一首,把岳竹玉的这首诗发表。看到《洛神》上有自己的那首诗,岳竹玉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读了不下10遍,激动的晚上睡觉把杂志搂在被窝里,停一会打开手电灯看看,那一夜基本没睡觉,直到电灯没电了才算平静了下来,从此岳竹玉受到了极大鼓励,他随后连续发表了好几首诗,其中《伏牛山上五味子》,成为《洛神》编辑部当期的重磅作品,编辑部专门邀请专家对诗歌进行了点评,岳竹玉从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刘育贤老师因为在创作方面所取得杰出成绩,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少儿杂志《向阳花》,后改名《海燕》、《金色少年》调走,编辑出版少儿杂志,灵宝的文学创作辅导由任化民老师接替,任老师也很认真地抓业余创作队伍,灵宝的文学创作继续成绩斐然,李彦高在《向阳花》上发表几篇散文,刘泉锋的小说创作也达到巅峰,他的小说《生命》在《洛神》发表,又以《小草屋的火光》被《优秀文艺选刊》转发,《人生细雨斜斜飞》等被《青年文学》等发表。这是灵宝文学难忘的兴盛时期。
重拾文学梦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婚生子建立家庭,生活的重担,使我以及和我同龄的这一茬子热爱文学创作的人,逐渐淡出文学圈,对灵宝文学后来的发展知之甚少了。重新复出再拾文学梦,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十个年头,那时候鬼使神差,我竟然又想起了文学,这时候电脑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写作不再是“爬格子”了,而是在电脑上敲击键盘,利用业余空闲时间,我在电脑上权当练习自己的指法开始了文学创作,几年下来竟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窦家寨》,试着寄给“起点中文网站”,不料竟被刊发出来。这一来,文学的热情重新被点燃了,这使我想起了恩师贾同然说过的一句话:文学总是“死灰复燃”。这时候,灵宝文学创作队伍已经健全,在灵宝市文联属下有一个最大的协会“灵宝市作家协会”,专门负责文学创作、交流和培训等,而灵宝市作家协会的掌门人李亚民,及至见面竟然也是老熟人。
与李亚民合作90年代中期,我在灵宝市城关镇政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亚民老师在统计局也是写信息报道,我们认识时她大概就是三十岁左右,长发披肩身材秀美,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已经在《三门峡日报》“伏牛副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是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我好羡慕。
这中间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失去了联络互无音信,想不到再见面的时候,当年的美女作家已经执掌灵宝文学创作的牛耳。我们相约在一起吃了顿饭,互留通讯方式,我也送上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窦家寨》,并商议合作长篇小说《布谷催春》,这以后我们的来往密切起来。亚民老师帮我补办了“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证”,灵宝作协有什么活动,也经常邀请我参加,这使我对她的了解多起来。这时候的李亚民老师,不但是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而且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花开之声》和编辑了多部文学作品出版。
意气相投,惺惺相惜,《布谷催春》紧张而有序地生产出场,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故事是改革开放时期,小说讴歌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描写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也勇敢地揭示了改革阵痛中,人们在新的形势下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在创作中,我们时常为某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精雕细琢,也会为某个人物命运的悲剧转折而流泪。总的来说,第一次和亚民老师合作,很愉快,也很默契,我们计划再合写几部作品,趁着我们还有力量的时候,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有益的精神食粮。本书最终能够出版,亚民老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说句老实话,我只是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和她一起出了一点微薄之力,后期出版工作,包括大量的校正,都是她在奔波,我一直没有过问。其中几易其稿,反复校对,幸得我们的恩师刘育贤老师参与指导,亲自校对,亚民老师还邀请了时任灵宝市宣传部长的李万征同志、文联主席贠治民同志、人大主任科员刘春龙同志为本书作序。李部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阅读本书,因而她的序言,对本书分析到位评价中肯,文字厚重而大气,对本书增色不少;灵宝市文联主席贠治民、市人大的刘春龙在序中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李帆、卫伟、梁仙婷为本书的清样跑前跑后,不辞辛苦,著名书法家陈正先生为本书设计封面并题写书名,亚民老师告诉我,陈先生对此非常认真,封面图案是他亲自画出来的,书名四个字,写了许多,然后反复对比,最后挑选出他认为合适的交付,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值此本书出版后,文友们在第一时间表示祝贺,我相信和亚民老师还会不断地向读者朋友们奉献更多的文学书籍。
灵宝文学的复兴梦对于灵宝的文学创作,李亚民老师像当年的刘育贤老师一样,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积极寻找一切机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壮大灵宝的文学队伍,为培训灵宝的文学创作后备力量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在任上的第一年内,推荐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人;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5人;共组织8次作品研讨会;25次35人以上的采风活动;撰写各类稿件余篇;其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余篇;撰写环保征文30余篇;撰写法制征文70余篇;获奖作品30余篇。上国家级报刊杂志6篇;省级报刊杂志篇;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三门峡优秀组织奖一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19个创造了历任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年的宣传部下发中心任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作家协会抽调40多位作家下村入户采访活动,班子成员冲在最前沿,从4月份开始,经过近5个月的顶烈日、冒酷暑、临绝涧、趟地头、进农户、入田园。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并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很多被采访过的老人还都竖起拇指夸作家们。多位85岁老人们的字字血声声泪激起采访者仇恨满腔,他们下定决心有责任抢救这段历史。尤其是官庄原村93岁的抗战老兵张卯辰的突然离世,距采访中间仅隔10天,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作家们采访和书写的脚步,认真采访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函谷烽火》撰稿工作和出版《见证》一书。见证一书出版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灵宝电视台做了专题;金城灵宝登了报道;人民网、映象网、搜狐网、光明网、凤凰网、民生资讯网等40余家网站相继报道,就连远在京城工作的邵玉铮老师和在省城的刘育贤老师都发来贺电对作家的肯定和表扬,远方的文友夸灵宝作家是新时期的抗日英雄。《见证》一书,不仅加强了灵宝市作家队伍的凝聚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为灵宝市缅怀先烈、珍爱和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做出了贡献。《见证》,见证了灵宝抗战,也见证了灵宝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出了力。
在举办形式多样的采风活动的同时,李亚民老师还邀请省内外著名作家、诗人王宜振、刘育贤、张志玉、王水宽、黑女等人举办诗歌讲座,培养文学新人。王宜振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少年月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全国余家刊物发表作品余首。在这一方面,李亚民可谓不遗余力。目前灵宝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郭文华、李梅、黄清华等,秘书长李帆、副秘书长刘杰、卫伟、高朝霞、董建芳等都是她一手培养出来的。她的家更成为灵宝作家们聚会的地方,她的丈夫郭留钦也是文学爱好者,每次活动都为大家义务做摄影师,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和精彩,为大家留住美好的片段,被大家异口同声,亲切地称为“姐夫”,这一叫可是了不得,“姐夫”的工作又有了业余的内容,“百变饺子宴”让作家唇齿留香,赞许不断。他们夫妇为协会牺牲了太多个人生活,他们的生活里挤满了协会的工作事务,社交也是围绕着作家协会为中心,为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为了协会的壮大奉献着,快乐着,收获着。
李主席原本身体患有几大疾病,膝盖半月板严重磨损,不能长途跋涉,严重时上楼都成问题;还有在完成抗战采访的七月里染上了过敏,对花粉、日光都很敏感,一接触就奇痒难耐,但是协会的事事无巨细,她都一一过问,亲自上阵,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有时候为找一个人得跑几趟,开着自己的车,拉着协会的人连轴转,到处奔走。很多人都因为协会没有经济来源,对协会的发展提出了质疑,但是她信心坚定,斗志昂扬,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做活动没有经费,她求助社会爱心人士,恳请亲朋好友出力,或者是自己掏腰包都行,只要是能让作家协会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能让作家们多一些机会走近大自然,走近生活,捕捉创作灵感和源泉,让她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都甘心情愿。她用她敏锐的洞察和果断的魄力,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克难攻坚修得正果;她以协会的发展为首要,会员的进步为己任,付出着,收获着;她像农夫,终日守候自己的责任田,从不给自己后退的借口。丈夫郭留钦看着她每次活动后精疲力竭,回家疲惫不堪犹如坍塌的泥沙一般匍匐在沙发上几天缓不过劲来,就一次次劝她不要太拼命,但是她一有想法和消息就一跃而起,家里人拿她真的没辙。中国儿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海燕出版社主编刘育贤专门撰文称她是《河南灵宝文学女伯乐》;著名作家山女撰写的《温馨姐姐》;作家协会秘书长撰写《牡丹花》《玫瑰之约》;副秘书长卫伟撰写的《流年》;国家一级检察官李超明撰写的《总想依偎在你身边》;三门峡日报记者宋贵平的《文学追梦女强人》;退休老教师王文学的《致作家协会主席》等。在我采访时曾经问过她怎样理解大家对你的赞美,她表示很汗颜,并平静的说:“我只想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再说为大家服务好是我的职责所在,今后我还要发扬上任作家协会主席的优良传统,努力为作家们创作创造良好氛围”。
受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有了李亚民老师的热心和付出,灵宝文学再次走向复兴。这段时期,灵宝文学界捷报频传:灵宝市女作家石淑芳出版了新作《长在山间的文字》、石惠芬的小说《山中迎春花》被改编成小电影、李超明出版了散文专著《聚散两依依》、高朝霞出版了散文专著《花影月色》、徐育民的《踏浪》一书出版、郑毅喜获“杜甫文学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为此,李亚民主席高兴的见人就夸郑毅是好样的,大家看到她激动的样子似乎是她自己获得“杜甫文学奖”、是她自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确实是振奋人心啊,截至目前为止,灵宝市作家协会拥有会员余人,因为她卓越的工作成绩,她也被评为三门峡市文联“优秀文艺志愿者”,她所带领的灵宝市作家协会被评为“优秀文艺志愿团队”等荣誉枚不胜举。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是李亚民主席的座右铭,也是她顽强拼搏的写照。作家协会在李主席的带领下,目标坚定,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甘做人梯,传帮带,代代传,才使得文学战线繁荣昌盛。“文心雕龙化玉露诗意盎然醉桃林”,百花齐放争芳斗艳,金城幸甚,文学幸甚。
李亚民(右一)组织作协会员到灵宝一高讲学到后地参加大枣节组织作协会员红色之旅延安行,在延安宝塔山为新会员颁发会员证延安革命博物馆前作协会员合影留念为文学获奖作者颁奖本文作者夏竣先生与李亚民合著长篇小说《布谷催春》灵宝籍女作家郑毅(右四)在第二届杜甫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李亚民与灵宝女作家石淑芳、郭文华在一起夏竣李帆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