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戾太子墓位于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50公里的豫灵镇底董村南约2公里处。位于最南面的墓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0米,占地面积10余亩,为武帝太子刘据之墓冢。与太子冢西北相接处有皇孙冢两个,乃是刘据之子冢。俗称“皇孙冢”。
刘据(前年—前91年),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的长子,又称卫太子。年近而立始得长子的武帝兴奋异常,一出生便命人为刘据作《皇太子赋》,等于提前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并将他的母亲卫子夫由夫人立为皇后。因此刘据既是武帝的长子,也是其唯一的嫡子,武帝此举愈发巩固了刘据的地位。
元狩元年(前年),刘据被立为太子,时年七岁。武帝极力培养这个儿子,命天下鸿儒名师为其教授《公羊春秋》、《谷梁》。太子加冠后,武帝为他修建“博望苑”,让儿子在那里跟宾客往来。
汉武帝即位以来一直追求长生,好大喜功,到了晚年更是变本加厉,并任用江充等奸臣。武帝与太子据政见不同,对其日益疏离,致使父子间沟通不畅。因此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刘据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
武帝后来终于知道太子冤情,加以晚年丧子之痛,他的余生一直在悔恨中度过。戾太子一案对汉武帝刺激极大,促使他“轮台悔过”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治国之策开始由“多欲”向“无为”回归。
刘据之孙刘询后来登上帝位,是为汉宣帝。即位后谥刘据曰“戾”(东汉著作《说文》:“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应取蒙冤受屈之意),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
戾太子墓北约1.5公里处,有一石碑,原碑高1.6米,宽0.85米,厚0.1米,正面刻着“汉台风雨”四个大字。西北2.5公里处,原有“归来望思台”和“思子宫”,为汉武帝时所建,以表汉武大帝对太子的哀思。
西汉时期地图
浑朴厚重的底董村
靳茂林
翻开底董村的历史,你一定会惊叹于这个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神奇村庄。
底董村位于今豫灵镇境内,古称“鸠里”、“泉鸠里”,村中有鸠水河。村子东连关函谷,西接天险潼关,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黄河,自古乃人类繁衍生息的灵秀宝地。
早在七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带领部落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每年在黄天塬上祭拜天地,祈盼苍天大地风调雨顺,护佑众生。底董村村南1﹒5公里处有个地方叫神坡顶,像一条巨龙,龙嘴常年喷涌着清澈的泉水,龙背上有平坦田地三十亩,即传说中皇帝祭天的黄天塬。与神坡顶隔水相望的一片塬地,地名分别为大院子、北小院子、南小院子,呈“品”字形。经省文物专家考察认定,乃远古黄帝部落遗址,“北小院子”是古时草药泡制场所,南小院子里叫“陶沟”的地方为陶器作坊。
鸠水沿岸遍地是宝,从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到仰韶、龙山时期的灰坑陶片,以至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时期的青砖瓦砾,历史遗迹多得惊人。
史载,古村四面原有城墙包围,“鸠里”二字几千年来一直镶刻在村庄东、西、南、北城楼之上,西城门还建有瓮城。城楼高十米有余,气势恢宏,甚为壮观。村内六条巷道并列东西走向,村正中南北街道将六条巷道全部连通。村外一条南北大道,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路旁竹林青葱滴翠,绵延不断。河边桃花争相绽放,环抱村庄。鸠水清澈见底,滋润着淳朴善良的鸠里村民。
村里的鸠水一直叫了几千年,直到公元前91年,汉武帝太子刘据由于被江充、苏文等人陷害,不幸自尽于鸠里村。事后汉武帝醒悟后悔,思儿情深,在村北大路旁建起了望子台,河道旁起了建思儿宫。由于人们常看见思儿宫,故把鸠水河称思儿河(失儿河),再因语言演变今人们称十二(里)河。
汉太子刘据育有三儿一女,太子长子刘进与女儿在巫蛊战乱中丧生,仅留长孙刘询。太子带着两个儿子死于鸠里,葬于村南。十七年后太子之孙刘询登基为帝,称汉宣帝。为其祖父平反昭雪,追谥“戾太子”,重修陵冢厚葬。其中戾太子冢高50米,周长约米,占地约2公顷,冢上原有千年翠柏,参天蔽日,郁郁葱葱,一派森森之气。
后世在东西官路与南北大道交汇处,树立了一块高1.6米、宽厚1米的石碑,上刻“汉台风雨”作为指路路标。汉唐起此处已成旅游圣地,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篇。《灵宝县志》中有关太子冢的记载达6处,收录古人题咏望思台的诗词9首,“汉台风雨”为阌乡十二景之一。
古村周围曾经建有玄帝祠堂庙、药王庙、太皇庙、圣母庙、关帝庙、刘彦昌庙、观音菩萨庙、兴佛寺、桃花庵等九座大庙及其他庙宇,并形成了“鸠里八景”——东门晨曦、竹林清幽、桃庵花深、兴佛暮鼓、水轮油坊、太冢翠柏、黄天祭坛、龙头泉涌。目前,灵宝市共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仅底董村就占两个(太子冢和贠家大院)。
底董,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正在重新焕发出蓬勃的活力,走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家乡的太子冢
何战军
我的家乡底董村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十二里河穿村蜿蜒而过,四季清流澄澈,沿岸绿竹猗猗,风物美丽如画。出村沿黄土路向南一里许,在三面土塬环抱的一片平旷土地上,三座古丘由大而小由南到北一字排开,这便是太子冢。三冢呈等量递减,南面最大一座是汉武帝戾太子刘据之墓,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0米,占地约30亩。两座较小的是太子儿子之墓,也称皇孙冢。
古冢嵯峨,沧桑荒凉,小河绕冢而下,幽咽悲戚,仿佛诉说着那段来自遥远汉代的永恒哀伤。两千多年来,我的祖辈就这样忠诚地陪伴着古丘荒冢,把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风云融入平淡如水的日子,口口相
传着一个哀怨的宫廷传奇。
小时候,太子冢对我只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太子冢下有我家的菜地和麦田,我太熟悉它了,熟悉它丛丛簇簇的荆棘、荦确棱磳的小路和春夏秋冬的荣枯。彼时对它的兴趣,都集中在了曲折离奇而又支离破碎
的传说上。卖草鞋的庄户为保护太子与官兵搏斗而死;太子不愿牵连庄户上吊自尽;冢前的石马晚上出来帮庄户的后人耕地,并拉屎拉尿肥沃土地,以报救护之恩:太子冢的传说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忠义牺牲、知恩图报的种子。
长大后,太子冢是一段真实而厚重的历史。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有了求知的能力和条件,便开始翻阅史籍,搜古钓沉,终于明白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底董村古称泉鸠里,十二里河古称泉鸠涧,这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明确记载。
公元前91年,暮年的汉武帝任用酷吏,迷信巫术,温敦宽厚的太子刘据与宠臣江充结怨,受到陷害。一天汉武帝梦见遭木人追打,惊醒后沉疴染身,到甘泉宫休养。江充惧太子日后登基于己不利,暗使人在宫中多埋诅咒武帝的木人和谋反的帛书。
武帝听信江充谗言,派兵追杀太子。太子无奈,矫诏“皇帝病重,奸臣作乱”,杀死江充,率太子宫、皇后宫卫士及私放之囚犯,以及部分不明真相之文武大臣,与禁卫军在京城长安混战四昼夜,后带两子星夜出逃,藏匿于湖城县泉鸠里一户卖草鞋的庄户家里。因生活拮据,在寻找当地富户朋友时走露风声,被新安令李寿围捕。太子上吊自尽,两个儿子与房东拒捕被杀,葬于鸠水东岸。
后来真相大白,汉武帝诛江充九族,贬封侯未久的李寿为北地太守,并在泉鸠里修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每年登台望思,痛哭悔过。鸠水此后即称“思(失)儿河”“十二(里)河”。
而如今,太子冢成了家乡的厚重文化底蕴。“巫蛊之祸”是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件,底董村依托太子冢、望思台与思子宫等古代遗迹,成为历代文人凭吊怀古的胜地。尤其在唐宋时期,底董村位于繁华大都市长安和洛阳之间,来此题咏的官员和诗人更是络绎不绝。
遥想来自唐宋的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罗隐、苏轼等大文豪们风尘仆仆,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车,踏上底董村坚实的黄土路,各怀卓绝才华和情思来到太子冢前,谒思子宫,登望思台,徘徊在万古流淌的鸠水边,写下一首首发人深思的佳作,也为底董村树起了难以磨灭的文化丰碑。
据史料记载,历代当地官员晋绅多有捐建,太子冢周围数里内曾经茂林修竹,亭台棋布,成为名甲一方的“戾园”景区。后来戾园被毁,在官道旁立有一通“汉台风雨”石碑,列于阌乡县十二景。
时光如梭,马齿徒增,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冢渐渐成了家乡的符号,成了我的一缕淡淡的乡愁,如一棵没有年轮的大树永不老去。
贠家大院的“三雕”
吉项鱼
在豫灵镇底董村,有一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道光年间的民居贠家大院,它的“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院的石雕阳刚威武。大门两侧的一双石狮,雄狮威风凛凛,雌狮秀气温和,它们嘴巴微启,两眼高凸,栩栩如生,见证了豪门残梦的尘埃落定。正房坚实木柱下的青石底座力能扛鼎,沉稳厚重,上圆下方构型奇特,四周雕刻牡丹和花蕾,祥云氤氲,圆环围绕,寓意“富贵吉祥,团团圆圆”。后院两个门墩均为方石雕刻,左边兔子雕得耳朵修长、双目机警,后腿弯曲,活灵活现。右边麒麟雕得双目炯炯,毛发卷曲,寓意“麒麟送子,福泽延绵”。
砖雕的图案精美绝伦。在大门口捡一块图案精美的青砖,砖棱处雕有翠竹,挺拔节劲,砖面上的牡丹花朵,花瓣硕大,花蕊饱满,纹路清晰,寓意“花开富贵”。
走进院子,迎面正方形的照壁墙,周围是“万字不到头儿”图案,寓意“万代传承”。四角雕刻着三角形图案,以祥云坐底。上有盛开的四瓣花朵,花蕊乃一圆圆的铜钱,寓意“四季发财、四季平安”。正中央是一幅圆形图案,荷花盛开,荷叶亭亭,寓意“清正廉洁”。
走进第二进院落,当面一个青砖圆拱门,拱门上方是精致的大门楼,楹楣上雕刻着隶书的“与物为春”,语出《庄子》,表达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体验。地上掉落的一只砖雕大公鸡,鸡冠高耸,眼睛圆睁,尖尖的嘴巴满张着,正在打鸣,鸡毛呈祥云图案,尾巴高高翘起,寓意“大吉大利”。
木雕的技艺令人惊叹。走进正房,宽阔敞亮,房檐下油漆斑驳的粗壮木柱被青石底座托举着,门框上是木雕“万字”图,祥云萦绕图,吉祥莲花图,寓意“吉祥安康,万代吉祥”。厚厚的木雕格子门,雕工一丝不苟,镂空规整透亮,整扇门显得浑厚古朴。门楼的两边悬挂着木雕的灯笼,呈玉兰花状,寓意“高洁品质,德泽长存”。木兰花瓣硕大逼真,站在下面似乎能闻到玉兰花的阵阵清香。
贠家大院的初建者贠佩兰曾任山西太原知县,任上开办学堂,巧断疑案,颇有政声。往日的奢华和显赫虽已随风凋零,贠家大院的“三雕”却是传统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它营造出的祥瑞氛围,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寄托着中国缙绅们的美好愿望,实在是了不起的艺术杰作。
郁郁斑竹犹自绿
彭艳梅
竹没有花的惊艳,只是一抹绿色安静站立,朴实无华,却能随时光久远。底董村的斑竹就是这样,目睹了汉代宫廷争斗的刀光剑影,经历了斗转星移的风风雨雨,在时光流转里拔节,如今更加郁葱青翠,彰显出幸福年代的新绿之美。
秋日里,怀着对底董村的好奇,随诗词楹联协会走进这个古老的村庄,听村干部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故事,穿荆棘爬山崖看汉台风雨。看着杂草丛生的太子冢,听着当年的千古奇冤,心情一直很沉痛,直到遇到这片竹林——底董古村八景之一的“竹林清幽”。茂密的竹林沿河向南延伸着,村干部介绍说,这是方圆百里仅有的一片斑竹,面积有20多亩。我们一行走进竹林,听脚踩竹叶的沙沙声,风过竹林的轻语声。
我仔细观察着斑竹,一根根竹子如同一个个受阅的战士,一身绿装,昂首挺胸,气宇轩昂,自上而下透着压抑不住的精气神。凝视着底董斑竹,我们再次回顾了沧桑的历史,仿佛看见当年汉太子刘据拉扯着孩子家眷踉踉跄跄的身影,是那么慌张、那么疲惫、那么无助,善良的村民们赶紧扶住他们,端来热水热饭,为太子寻找藏身之处。可恨的是,官兵凶神恶煞般追来,他们没能逃脱厄运的降临,惨死在这黄河岸边的小村里。
悲愤万分的村民们就在太子血流处,埋下一片竹鞭,来纪念太子罹难。这竹长出来后不同于一般的竹,格外挺拔,叶子上略有纹路,原来是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啊,这是老天愤恨的哭泣,这是村民们对太子的万分不舍!
竹林清幽,所有的故事已远去,所有的悲剧亦淡化。此刻,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力量,时光的公正。岁月穿过千年风雨,铭记着一切对与错。是啊,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毕竞是错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管他小人、奸侫还是昏君,历史终教他们露出了原形。人民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他们才是历史的主角,如同这斑竹一样在风雨中保持节操,在沉默中孕育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隆隆前行。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郁郁斑竹,犹自翠绿。世间太多的冤屈与过错均已随如梭时光成为烟雨尘埃,如今的底董竹林在静好的年代温暖相依,幸福生长。
出了竹林,小村的楼房整齐排列,村民们安居乐业,底董竹林成了美丽乡村的幸福新景。空暇时,三两相约,听竹林鸟语,品竹林清韵,定是惬意。
诗词楹联选粹
汉台怀古
赵景谋
霜催雁阵送凄凉,竹泪婆娑枉断肠。
翁仲汉台说蛊恨,云宫青冢祭儿殇。
千年月冷黄天路,一水烟寒鸠里乡。
访客远来应有意,诗风墨雨赋秋阳。
思子台下作
郭维榕
一
武帝七旬求永生,心烛冥晦梦成凶。
土出巫蛊谁足信,言自江充君爱听。
太子皇孙变冤鬼,汉台风雨起萧声。
九层高冢埋遗骨,失儿河水旦夕鸣。
二
帝信谗言骨肉分,徒堆高冢掩儿孙。
残碑犹记当年事,昏眼难识世上人。
代有奸邪得宠信,常将忠谏当芒针。
萋萋草木清清水,千古冤屈不死魂。
题贠家大院
郭志璋
豪宅深院小村藏,云集龙翔鸠水长。
知县不知何去处,几丛野菊吐暗香。
谒太子冢
陈连军
宫中自古祸多端,高处从来不胜寒。
武帝昏庸迷魑魅,奸贼蛊惑陷忠贤。
汉台风雨汉台怨,太子灵冢太子冤。
安享太平唯百姓,淡茶浊酒看珍環。
楹联
纪永社
皇天后土怜太子;
山色秋光慰冤魂。
周克信
黄河唱晚,梓里桃花,恰如陶令谒汉台风雨;
鼎水赏荷,古湖荊玉,犹若軒轅拂秦岭暮云。
底董新村
郭海燕
金秋风送爽,底董焕新颜。
文化氛围厚,旅游谋锦篇。
党群聚合力,致富勇挑肩。
诗画书添彩,新村笑语欢。
寻太子罹难处
姚卫国
翠柏千年映戾园,声声杜宇化冤魂。
可怜太子沦亡处,血泪斑斑印竹痕。
底董盛名缘古来
张学礼
鸠水清醇蕴古宅,竹林青碧映枯槐。
诏颁罪己哀思祭,斥令湖修望子台。
补缺政令停武备,止禁苛赋展仁怀。
汉台风雨传千载,底董盛名缘古来。
底董村古代八景新咏
踏莎行·东门晨曦
刘静
春步东门,晨曦微绽,高台树色茵茵见。清风竹径软苔衣,柔柔轻踩心微颤。
竹翠藏莺,水清留燕,桃花温婉香悠远。一曲琴音弦罢时,曦阳已照深深院。
青玉案·竹林清幽
刘静
夏声已至横塘路,暗惆怅,春难驻。俗世喧嚣何以度?风流庭院,影疏芸案,难减眉峰蹙。
寻幽觅静轻踱步,幽篁拂槛姗姗顾。暑意顿消轻步入。竹风清浅,鸠声啼啭,怯怯掀诗幕。
桃庵花深
何战军
春色无垠漫古塬,桃花深处是桃庵。
美人断发因何故?好女从佛乃夙缘。
檐草夕闻诵经卷,篱门晨启舀清泉。
村氓佯在庵前过,明看桃花暗看仙。
兴佛暮鼓
李卫华
香火化轻烟,鼓音震九天。
云游来寺客,拜佛悟新禅。
水轮油坊
来广飞
潺潺鸠水唱云间,卷浪车轮复岁天。
磨碾耕农金粒囤,炊烟飘过万重山。
太冢翠柏
李卫华
古柏环高冢,悲风冷客身。
早知宫斗酷,莫做伴君人。
黄天祭坛
来广飞
黄天塬上祭黄天,华夏人文遗有篇。
喷涌清泉浮绿影,一方沃土万民安。
龙头涌泉
周克信
涧畔黄原下,虬龙栩栩生。
锡福煦日照,泽瑞冽泉涌。
播雨禾稼友,耕云暑夏风。
喷霞和鳩里,岁月载升平。
7、书法作品1幅
太子冢感怀
周彦平
秋分玉露謁思台,太冢苍凉杜鵑哀。
汉武雄图失本色,众巫邪佞乱清怀。
望天坠泪儿归未?风雨愁人魂不来。
斗转星移千载过,杂荆丛里野花开。
白癜风康复白癜风抗复发治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