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华大地,也就是那年的3月。我出生在灵宝市南部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所谓的也是在半山腰上打上几眼土窑洞,小时候我家住在和我大伯同一个院子不同的窑洞。堂哥堂姐堂弟我们7人,在一个院子里玩耍。童年的往事已经没有了太多的记忆,只知道是在一个大家庭的环境下慢慢长大的。
那时的饭票
8岁那年,我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亲就把我送在离家较近的教学点上学了。那个时代在农村,没有幼儿园,就直接上学前班,我是在庙里读完小学二年级。小学三年级才上了村里的瓦房小学,每天早晨,早晨7点多我们几个就去学校。村子里就传来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喊叫声,还有鸡鸣犬叫声。家里也没有闹钟,每天早上,都是奶奶估摸着时间叫醒我。给我烤上两片干馍,泡上一碗酸滚水,就上学去了。一路上我们说笑打闹,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我们一路欢乐一路歌,童年的时代总是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
馍,一碗咸韭菜
那个时候,我们上小学背的书包里,只有语文,数学两本课本,主要就是吃饭的碗、筷子、咸韭菜、馍。中午的饭是在学校的伙上吃白菜叶子下汤面条,五角钱一碗,是用家里的麦子拿到学校换成饭票。面条出锅后,把家里拿的馍让伙房师傅热一下,馍加些辣子水,加点咸菜吃。记忆最深的,早饭一般都是酸滚水泡馍,每天最好的饭,是在下午放学回家后,家里人擀的一碗汤面条,可以好好地吃个饱饭。小学时代就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完成了学业。
那时候花的零花钱
年,我上了乡里的第三初级中学,距我家五公里翻一个深沟,趟过一条河去上学,一个礼拜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车,就是路也只能过一个架子车,我是走着去学校。有时间上学遇到下大雨,河水暴涨,我们只好等雨停了,河水小了,趟水去上学去。冬天,遇到下雪天,我穿着雨靴,披着雨衣去上学。不管春夏秋冬,风里来,雨里去,我依然要背20个要够吃一个礼拜的馍。
初中时一个星期的零花钱
初中三年,学校条件差,不仅书费和学杂费要交钱。十几个人住一间的瓦房土地打地铺,冬天天冷,就到学校附近的村子的麦垛偷些麦草铺在褥子下面保暖。背来的一包馍用钉子挂在宿舍墙上,夏天常发霉,冬天硬似铁。寄宿学生食堂,每学期开学,父亲都赶着骡子驮些麦子翻五公里的深沟到学校,把麦子交到食堂换饭票,一百斤的麦子只能换八十斤的饭票,每个学期都是如此。
上学背馍的目的,是为了节省饭票。背来的馍放一两天就发硬,时间越长,越干越硬,我们就把馍泡进面汤等变软了再吃。学校的早饭和晚饭,不是面汤就是米汤,每天的午饭就是汤面条,五角钱一碗的汤面条,面里放了盐、醋,以及少油辣子水和偶尔看得见的几个青菜叶。
初中时一个星期的零花钱
那个年代,好的家庭还背些白馍,不好的家庭那就是粗粮馍了。自己拿的馍让伙房师傅搭在锅里热一下,馍上自己做个记号。要是去晚了,别人就给你的白馍拿走了,剩下的只有黑一点的馍。冬天家里腌有一大缸咸菜,顺便用个罐头瓶装一瓶,吃一个星期。但在春秋的时候,总是带些油泼辣子水,和咸菜。那个年代,大家只管吃饱,没有人去想吃得香不香、好不好
在我的中学时代,馍是离不开的主食,背馍上学,是我们那代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的确有些伤感和辛酸。现在回想起来,已没有了当年的清贫生活,只有学生时代的快乐,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人的意志,现在的孩子们永远也不会有那个时代的体验。
▽
欢迎文章底部已经开通留言功能,坐等神回复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