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灵宝旅游
灵宝房产
灵宝天气
灵宝新闻
灵宝特产
灵宝招聘

甘棠其树与奇人

甘棠——其树与奇人

文/昔月

我爱植物,几近疯狂,当然包括各种各样的树。小时候,在小兴安岭林区长大的我,每每望着那高大的红松,体内便涌动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本世纪初,我来到把橡树奉为国树的德国,每每看到那敦实厚重的百年老橡树,便不由地默诵舒婷的那首诗《致橡树》。河边的垂柳,路旁的白杨,结着思乡果的茱萸,长着与板栗几乎一模一样的七叶树,可与古化石相提并论的银杏,以及中国槐、挪威枫、日本樱、荷兰椴、英国榆、法国桐等等,只要我走进这绿色的大伞,心情就格外舒畅。在祖国南方,我认识了菩提树,那种被佛化了的树种;在欧洲西班牙,我拥抱过橄榄树,那种被三毛写活了的不动产;在加纳利群岛,我站在龙血树下浮想联翩。可是,对于甘棠树,我却一无所知,因为我的家乡没有,在国外也没看到;也许,我与它多次擦肩而过,却因自己的无知,错过了与它相识的机会。直至我遇见了他。他,是谁?!护林大使吗?树木专家吗?植物园里的园丁吗?都不是!而是一位金矿主,一位文化商人,一位能提笔赋诗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吴启民。第一次看见他,是在首都北大。那是去年的八月八日,在北大博雅饭店里,他就坐在我的右首。高高偏瘦的个子,油黑的头发,留着不是很密很长、但也墨般的胡须,穿着麻布中式衫。他的形象非常另类,我还以为他是个艺术家呢。攀谈中,他告诉我他来自三门峡的甘棠书院。甘棠书院?我没有细问,以为跟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一样,是个由地名冠名的书院。他还提起一位名叫“召公”的人,召公是谁?我一头雾水!在嘈杂热闹的气氛中,我只记得“召公”是一个可以跟老子、孔子相媲美的古代人物,吴先生正在整理他的资料,还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心。第二天上午,“廉动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开始了,当我听到主持人介绍“甘棠杯”的举办背景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吴先生就是这次大赛的赞助商啊!我除了得到一张证书外,还获得一个由透明玻璃切割而成的、造型优美的甘棠杯!至此,我还不知道甘棠是什么意思呢!那次大会的主持人是冰凌先生,他还是大赛的评委,我协会的名誉会员,他在会上隆重推荐我们的新书《走近德国》,引起了主办方《清风》杂志社主编汪太理和大会赞助商吴启明的极大兴趣。《清风》杂志社办刊多年,一直倡导“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汪先生和吴先生都特别关心国家的廉政建设,正在积极推广历史廉政名人召公的事迹,他俩都希望我们这个国外民间文学组织也能与他们一道,共同书写清正廉洁的好文章。于是,今年的五月十八日,两位如期而至,参加了由我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与世界华文协会共同主办的、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第一届欧洲华文文学研讨会”。我与汪先生、吴先生,又一次幸会了。吴先生,还是与众不同的样子,油黑的头发和胡须,身着黑色的麻布中式衫,不但专注各位文学教授和知名学者的讲演,还做了专题报告,题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召公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短促,我与他没有过多地交谈,还是不知道他的书院,为啥取名“甘棠”。缘分,取决于老天,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没想到两个月之后,我第三次见到了吴先生。当我查看地图,预订武汉去运城永济的车票时,猛然发现河南的三门峡市,与山西的运城仅一河之隔!我可以先去永济拜访恩师,然后再顺道拜访吴先生啊,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拜完了恩师,我于7月25日乘公交车越过了黄河,中午就到达了三门峡。当我步入陕州公园的高坡之地,举目望见吴先生花了两亿多元打造的甘棠苑(亦叫:甘棠书院)大门时,心情好爽!古色古香的大院郁郁葱葱,树木和花草错落有致。登上钟鼓楼,我注意到一种树,其数量很多,高的矮的,粗的细的都有,便忍不住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树啊?怎么这么多呢?吕女士回答我,这些都是甘棠树啊!什么?!甘棠树,原来“甘棠”是一种树啊,我如梦初醒!甘棠树,长得并不奇特,叶子很像榆树。莫非春天开花漂亮?莫非它的果子非常好吃?莫非它做的家具结实耐用?莫非……这是盛夏,我既看不到花儿也尝不到果儿,只见满树绿盈盈的,与蓝天白云遥相呼应。

(本图片由甘棠苑苑主吴启明先生提供)

我随工作人员步入了召公展览大厅,看着看着,才知道这甘棠树与我国古代一位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密切相关!他,就是召公姬奭。召(shao第四声)公,也称召伯。他姓姬名奭,虽具体生卒年不详,但却是西周时期与周公齐名的重要人物,据说活了岁,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位列三公,官至太保。他还是是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先驱。他敬德保民,从古至今赞美他的诗篇约首。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名人,我们现代许多人浑然不知,真是有负先辈!召公,常常在甘棠树下宣传他的治国理念和爱民思想,于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便成了一个民心的图腾,官德的风标,文化的符号!《诗经·国风-召南》中写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如下:多么繁茂的甘棠树啊,不要砍伐他,召伯曾在这里居住;多么繁茂的甘棠树啊,不要让它凋谢,召伯曾在这里休息;多么繁茂的甘棠树啊,不要折断它,召伯曾在这里教化子民。那天,气温达到零上37度,游人极少。我一个人坐在演播室里,静静地观看有关召公的录像资料,开头和结尾都是童声合诵这段诗篇,一遍又一遍,激起我满眼泪花。在诺大的院子里,我看到墙面上刻着吴先生写的甘棠诗:小小甘棠本无盛名只因召公所憩顿时洋溢了神圣小小甘棠历来平庸只因与召公同在成了清廉的见证小小甘棠默不作声只因沐浴召公清风成了勤政爱民的象征小小甘棠直面苍穹只因有人违背召公才发出呼唤廉政的雷鸣小小甘棠世代传颂不管天说地说终归民心是称小小甘棠根深叶清“遗爱”万代相传得民心者永恒我大声朗读着,工作人员用手机录了下来。(本图片由甘棠苑苑主吴启明先生提供)我还看到了吴先生写的《甘棠苑记》:甘棠苑所在,即:召公祠原址。昔姬周初立,地僻民贫,召公治陕,政肃行清,结庐与棠棣树下,问政于阡陌之间,劳己不劳民,为公不为私,乡人思其政,立祠以怀之,今为感念召公圣德,倡清廉爱民之风,辟地建苑于此……网上查询,我方知道,甘棠树就是棠梨树,蔷薇科梨属,常被用做梨树嫁接的砧木。我国除了北方没有外,南方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是一种落叶乔木,开白花儿,能长到十米高,结的果子跟北方的山丁子差不多大小,也叫杜梨,因有甜味,古人称之为甘棠。由此可知,该树的精神意义早已大过了实用价值。就像菩提树,因释迦牟尼在树下正觉开悟,成了佛树一样。说起甘棠,人们就想起了召公。说起今天的甘棠苑,人们就得感谢吴启民先生。当天傍晚,吴先生邀请我到茶室饮茶,然后一起去食堂共进晚餐。他知道我吃素,特意吩咐厨师采摘院里自种的有机菜做了四菜一汤。吃完饭,我们来到苑外的景区散步。两边碧绿的松树大道灯火辉煌,一家五星级宾馆就坐落在甘棠苑附近。当人声车轮声渐渐地消失了,只剩下阵阵蝉鸣声时,吴先生还在讲述他的故事。我一边聆听,一边询问,还一边思考。五十年代后期,他的哥哥夭折了,他的父亲重伤卧床,他那刚强的母亲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去当地的民政部门求助,可管事者敷衍了事加讽刺。第二天,他母亲又去了,合理要求再次被拒,情急之下她用剃头刀剖腹自残,一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他的母亲决意出家。高僧算出她还有一子没生,便让她回家等待时机。次年,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吴启民。小时候的吴先生抚摸着母亲腹部的疤痕,曾暗暗立志:长大后一定要造福一方,让悲剧不再重演!当母亲终于成为出家人,学业有成的他成为灵宝金矿的老板时,经常帮助寺庙修路建房。年,母亲去世后,他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决定建一座寺院。阴差阳错,最后选中了年久失修的召公祠。随后,他被召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整整二十年不断地往里投资,使这里雕栏玉砌,小桥流水,花繁叶茂,一派生机;他不仅收藏了大量的有关召公的书籍和资料,还免费在院里办教育。那天下午,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如今,这里不但成了省市廉政教育基地,还成了三门峡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了许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本图片由甘棠苑苑主吴启明先生提供)吴先生之所以能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用在这里,为母亲还愿只是初心,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他没有发达前,也受过某些官僚者的冷眼,让他对贪污腐败现象更加深恶痛绝,对现代社会道德大滑坡更为忧心忡忡;发达后,他知道以己之力帮助不了太多的人,还不如建座洗涤灵魂的大雅之堂。他当然也明白,做这样的公益事业是个无底洞,但还是不忘初心、义无反顾地做了下去。小家、大家;私家,公家;企业家,慈善家;商家,作家,吴先生面对这一切都很淡然!既然我能在祖国母亲河边淘到金子,那么我也要回报自己的母亲,再挖一个巨大的无形金矿,打通三千年的时光隧道,让我们的前人来唤醒我们的子孙吧!好一个吴启民,正在启用全民族的宝贵资源库!召公事迹,定能家喻户晓;甘棠精神,必定代代相传;吴先生的事业,必将流芳百世!

作者简介:昔月,现任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副会长,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清风杂志社驻欧洲通联中心主任。大量散文、游记和诗歌散见于国内外众家报刊、网刊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baozx.com/lbfc/2612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